第A03版:泰山读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解决拥堵问题 擦亮城市“窗口”
  
  版面导航    
2022年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民建议优化泰山站周边环境,提升市容市貌
解决拥堵问题 擦亮城市“窗口”

泰山火车站桥洞南侧,在龙潭路由南向北的道路上,经常出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情况。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高杨 摄
 

编者按:

开门写报告,我来献一策!由泰安市人民政府研究室、泰安日报社联合开展的“开门写报告 我来献一策”建言征集活动,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季了。每年活动开始后,市民都踊跃参加、建言献策。截至1月21日18时,今年的活动共收到意见建议188条。

本次征集活动中,凡是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将被报送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参考,有机会被政府工作报告吸纳。泰安日报社旗下媒体将选登优秀建言,并针对部分线索进行深度报道。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高杨 秦浩

泰山火车站是泰安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它承载了几代泰安人的记忆,也见证了泰安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但在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泰山火车站周边交通、环境的变化,给市民出行和城市名片的打造带来了不利影响。“开门写报告、我来献一策”活动发起以来,不少市民针对泰山火车站周边功能提升、交通优化、市容市貌改善等问题,提出了多种建议。

泰山站可增设南广场

市民巢先生在建言献策中提到了关于泰山火车站南广场的建设问题。

据巢先生介绍,每逢节假日,泰山火车站周边经常会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北至站前街,南至龙潭路转盘处,出租车、公交车以及接送旅客的私家车比较多,道路经常会被堵得水泄不通。“交通拥堵不仅会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对于城市形象也有不利的影响。”巢先生说,在目前火车站广场的基础上,增设南广场十分有必要,希望相关部门重视南广场建设问题,打造一个环境优美、停车设施齐全的南广场。

巢先生表示,南广场修建好后,相关部门可以参考济南火车站的设计,增加进出站口,实现人群分流,这样可以提高车站客流承载能力,同时搭配建设停车场、临时停车点,解决火车站周边交通拥堵的问题。

提升天庭园区域环境

多年来,天庭园一直存在利用率不高、门面管理混乱等问题,损害了泰安旅游城市的形象。市民崔女士建议,提升天庭园区域环境。

平时逛街时,崔女士注意到天庭园与泰山火车站广场之间的站前街上,门面房以小宾馆、小商店居多,招牌设计、装修质量参差不齐,看上去十分混乱。“这对泰安展示旅游城市形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阻碍,我听外地的朋友说,火车站周边环境影响着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崔女士说。

此外,天庭园内部区域管理不善问题也引起了崔女士的注意。她认为,天庭园地理位置优越,但内部区域仍保持着几十年前旧楼、旧园林的设计,店铺稀少,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浪费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商业优势。崔女士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结合泰山火车站的实际情况,对天庭园区域进行升级改造,积极引入连锁商超,并对站前街的店铺招牌和门面装修进行统一规划,展现泰安独具特色的文化和风格,全面提升外地游客来泰的第一印象。

优化提升泰山火车站桥洞路段

泰山火车站桥洞路段作为泰城南北向重要通道,每日车流、人流量非常大。在不少人看来,这一路段人行道较为狭窄,经常有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混行的情况,存在安全隐患。市民杜先生建议优化提升泰山火车站桥洞路段,方便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通行。

杜先生在三里小区居住,他的孩子在泰山火车站以北上学,他几乎每天都会经过泰山火车站桥洞路段。“从老汽车站转盘开始,机动车就挤进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原本两车通行的道路成了三车甚至四车通行,使得非机动车要么轧着下水道箅子,要么走人行道,安全隐患很大。”杜先生说。

1月21日8时10分左右,记者来到泰山火车站桥洞路段,发现龙潭路两侧的人行道比较窄,路西有不少拖拽着行李的人来回穿梭,大部分人出站后,选择走机动车道继续往南。“人行道也太窄了,最多40多厘米。”刚下火车,要到泰山汽车站的朱先生说,“我原本想过了这一小段再走人行道,但发现人行道和机动车道之间有隔离护栏。而且就算我能拉着行李走人行道,对面来人还是比较频繁的,我还得侧身让行,不如走机动车道了。”

朱先生拉着行李在机动车道上快步走着,他要去赶时间最近的一班车,身后不时有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机动车超过他,有的电动自行车甚至刮擦到了他的羽绒服。

在这条并不宽敞的路面上,遵守交通规则、靠右行驶的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固然占了多数,可依然还有不少人选择与机动车“同台竞技”。记者在财源大街与龙潭路交会处看到,信号灯放行后,大量电动自行车从财源大街左拐至龙潭路,与由北向南走西侧机动车道的机动车混行,还有很多电动自行车驾驶员选择在道路中间或者贴左侧前行。

青山社区居民刘先生表示,路上没有施划非机动车道,只要看着没有汽车,很多非机动车驾驶员就会在路上“敞开了骑”,挺危险的。据刘先生介绍,从自己家去泰山火车站或者大润发,步行的话也不太好走。“最方便的就是贴着桥洞子西侧人行道往北去,但是经常有南来北往的‘撞车’的情况,对面还都是带着行李的,我们也不好让,只能将就着通过。我建议相关部门最好再谋划谋划,让行人和非机动车走在路上更安全。”

对康复路一带进行升级改造

从泰山火车站往北,过两个路口就是康复路。由于有大量的病患前来看病、家属探望、部分医院职工停车,道路两侧人行道挤满了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此外,还有不少开车前来的人,为了图方便,把车辆停在了非机动车道上,让不少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左右为难”。

这样的现象给附近的居民和商户带来了极大不便。因此,市民李先生和妻子鞠女士提出建议,对康复路一带进行升级改造。李先生和妻子住在农机小区,其岳父岳母住在建工集团宿舍,孩子在文化路上的学校上学。“每天早上出门都特别困难,开车的话,走不动;不开车的话,孩子坐电动车很冷。骑电动车虽然比开车快,但基本都是在机动车道骑行,很不安全。”李先生说。

1月21日9时20分许,记者在康复路东段北侧进行了走访,发现在90米左右的路段上,一共停放了324辆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等,这些车辆停放混乱,导致原本就不宽敞的路面更加拥堵。“我们住的小区和父母住的小区都是老旧小区,本来车位就不够,现在很多来看病的人直接将车辆停在这两个小区,有种‘鸠占鹊巢’的感觉。”鞠女士说,“短时间停车我们也能接受,受不了的就是一停好几天的。这种情况肯定是停车位不足导致的,追根溯源还是要把康复路的停车功能开发出来,通过升级改造解决看病群众停车难和我们出行难的问题。”

张先生在康复路开设小卖部已有20多年了,对来医院的病患及家属停车表示理解,对于因此带来的交通不便也深有感触。他和不少在此停车的市民沟通过,劝他们将车停到医院的地下停车场,但很多人嫌麻烦,交涉了多次后,张先生没有办法解决门前“车水马龙”的状况,只得作罢。

“很多人停车占用了盲道,还有中午晚上吃饭时间来摆摊的,人行道满满当当的,市民只能去走非机动车道。而非机动车道又经常停满了机动车,行人和非机动车就只能走机动车道。如果再遇上车辆掉头,那就更没法看了,得堵上好一会儿。”张先生说,“特别希望咱们能把这个建议报上去,想个什么办法,既让看病的人不为停车发愁,又能让老百姓出行更安全、更方便。”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