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焕美
自1932年3月起,冯玉祥将军先后在泰山居住达3年之久。在泰山期间,他看见了当地农民生活贫困、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知识等落后现象。他认为社会改革的基础在教育,要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培养抗日救国的新生力量,当务之急就是办教育。
1933年冬的一天,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把范明枢请来,三人一起商议开办学校的事。他们商量后都认为,先在普照寺附近办一所小学,再从周围村庄开设学校。经过几番周折,学校总算办起来了,冯玉祥把第一所学校的校址就设在了离他住处不远的普照寺南边。
到了学校举行开学典礼的日子,周围村子的学生都高兴地汇集到这里,迎接他们新生活的第一天。望着学生们一双双稚嫩渴求的眼睛,冯玉祥的心情无比激动,他告诉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要知道,要想救中国,就要刻苦学习,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明白革命道理,唤起亿万民众,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帝国主义。”此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后来,他们又陆续在泰山前麓王家庄、天外村、樱桃园、白马石、水牛埠等地创办了多所小学,范明枢任总校长,冯玉祥任名誉总校长。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各寺庙的佃户和抬山轿、拉洋车、砍柴度日的劳苦大众的子弟,他们因为家境贫困,入不了学校,读不起书。在冯玉祥开办的学校里,他们不仅可以免费入校读书,还能免费领取书、笔、墨、纸等文具。
学校越办越多,越办越大,越来越受老百姓的欢迎。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冯玉祥想起了古代武训行乞办学的事,他对武训行乞办学的精神十分敬佩,就和范明枢商议,最终将学校定名为“武训小学”。画家赵望云为各所学校都画了《武训行乞兴学图》,冯玉祥也专门为此作诗,动员各地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我住泰山思老训,开辟小学十数村。学生家庭皆贫苦,子弟向来难读书……全国贫民知多少,各地宜速设学校。”
后来,冯玉祥还编了德育歌,教学生每天唱:
“爸爸扶耧娘前拉,五谷种子才种地下。天气焦旱雨不落,头肿牙痛二老急煞。”——《农夫的儿子》
“爸爸上山去打柴,日落西山方才回来。百斤柴草百里路,我得读书怎敢发呆?”——《柴夫的儿子》
“爸爸抬轿上泰山,终日劳苦牛马一般,上山下山两身汗,我得读书怎敢偷懒?”——《轿夫的儿子》
“大哥拉车满街跑,终日劳苦洋三毛。拉车一天几身汗,我得读书怎敢辞劳?”——《洋车夫的弟弟》
学生含着泪,一边唱,一边在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让国家变得富强,让父母都过上好日子。
冯玉祥的付出没有白费,泰山武训小学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材。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武训小学的学生纷纷投入抗日行列,其中很多人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生命,成为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后,从武训小学毕业的很多人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