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明荟
近年来,肥城市市场监管局创新实施“所社联动”监管模式,聚力做好“融合、赋能、聚力”3篇文章,构建起职责清晰、反应迅速、服务精准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监管效能与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做好“融合”文章 筑牢联动根基
实现监管全域覆盖
网格叠加,实现全域覆盖。该局打破部门壁垒,将市场监管网格与17个主城社区治理网格深度融合,按照“地理相邻、业态相近、便于管理”的原则,重新划分为21个“所社联动”网格,在每个网格配备1名市场监管专员和2至3名社区网格员,通过建立工作群、制定任务清单,确保信息即时共享、指令顺畅传达,构建起“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快速响应机制,形成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高效工作状态。
力量整合,实现双向赋能。该局建立“市监尖兵”与“社区哨兵”协同机制。市场监管所定期开展赋能培训,由业务骨干讲授食品安全、特种设备监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今年已开展8期培训、覆盖500余人次。社区网格员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动态维护辖区1.1万余家经营主体信息,为精准监管提供了鲜活、全面的数据支撑。
责任闭环,实现高效处置。该局制定《所社联动责任清单与流程规范》,创新实施“双签字、双督办”机制。从问题发现、移交办理到结果反馈,网格员与市场监管专员双向确认、全程留痕。对处置不及时的问题,由所社双方共同督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做好“赋能”文章 提高智治水平
推动监管精准高效
平台赋能,推动监管数字化转型。该局深度应用“桃都善治”社会治理平台,网格员通过手机App即可实时上传巡查影像,形成“线上巡查—即时派单—线下处置—结果反馈”的数字化闭环,提升了监管效率。
信用赋能,推动监管精准化分级。该局联合社区推出《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管理办法》,综合8项指标将经营主体动态划分为A、B、C、D四级,对信用良好的A、B类主体,择优授予“红色合伙人”称号。该机制已评选“红色合伙人”118家。
协同赋能,推动整治靶向化发力。该局建立“所社牵头、多部门响应”的联合执法机制,定期研判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护校安园”“餐饮安心”等靶向整治行动。今年,该局已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25次。同时,该局建立“整治—反馈—回头看”机制,确保问题真整改、不反弹。
做好“聚力”文章 优化惠民服务
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聚力服务下沉,优化营商环境。该局开展“送服务、问需求”大走访,组建“市监专员+社区干部+志愿者”服务小队,主动上门为商户提供年报申报、信用修复、合规经营等“一站式”指导;对个体工商户推行“容错纠错”机制,对首次轻微违规且及时整改的免于处罚,目前,已为4300余家经营主体提供柔性指导,营造了更具温度的营商环境。
聚力维权前移,化解消费纠纷。该局在肥城市17个社区和8个商业综合体设立25个“所社联动”消费维权服务站,推行“小事不出店、大事不出商圈、难事不出社区”的分级处置模式,使消费纠纷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基层。今年以来,各服务站已就地成功调解纠纷420余起,成为群众身边的“便民驿站”。
聚力文化培育,营造共治氛围。该局联合社区开展多元共治的文化活动,举办“社区好声音”直播普法活动,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规;建立“食品安全主题公园”,组织开展“安全进社区”等活动,通过现场演示、互动问答的方式普及食药安全知识,有效增强了居民的维权意识和安全观念,形成了“监管推动、社区联动、居民互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