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宁阳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共探教学提质路径
敬老暖人心 服务护安康
秸秆回收解民忧
布局“空中枢纽” 赋能“三秋”生产
非遗研学传薪火
办好“关键小事” 织密基层治理网
葛石镇丹参生产基地入选全省标准化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名单
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聚焦群众需求 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1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堽城镇
布局“空中枢纽” 赋能“三秋”生产

 

□通讯员 孟一帆

“根据气象部门最新预报,未来一周降水偏少,多晴好天气,利于农田散墒整地和麦播开展,要加快秋收进度,抢收、抢晒成熟秋粮……”11时30分,堽城镇62个村的大喇叭准时响起。“午间一刻钟”正式开播后,成了农户安排农活的“信息指南”。

为破解农村信息传递不畅等难题,今年6月,堽城镇开发推出了“午间一刻钟”智能云广播系统,每天固定两个时段进行广播,有效弥补了以往“明白纸”、宣传车等传统宣传方式覆盖有限、效果不足的短板。该镇政府统一制作音频和进行终端控制,借助云广播系统实现每天定时向62个村和工业园区稳定投送信息。

村里的“老喇叭”借助云广播系统,在新时代唱出了“新乐章”。从气象分析到《应对“三秋”大范围降雨技术指导意见》,从玉米抑霉变方案到小麦种植技术科普,广播时效精准、内容实用。“村里广播除预报天气外,还教大家怎么收、怎么存、怎么种,让我们学习了很多种植知识。”种植大户王跃说。

据了解,在内容设置上,该镇采取“红歌+时政新闻+本地工作+X”的“3+X”架构,既传递主流价值、解读惠民政策,又将秸秆禁烧、防汛、防溺水等基层应急性工作结合起来。这一机制的运行,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的思想动能。

“我们启动这一机制,旨在精准破解信息传递‘最后一米’的难题。尤其是在当前农时关键期,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渠道,将政策、技术和服务直接送到田间地头、送到村民身边,让农户听得懂、用得上。”堽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薛远山说。

今秋,连续性降雨给秋收带来了严峻考验。为守住农户“粮袋子”,该镇第一时间启动“三秋”生产应急预案,组织农技人员开展全程精准指导。全镇农村工作指导员下沉生产一线,协调农机,查看进度,指导玉米抢收、抢晾、抢烘。在该镇北村红雷粮食种植合作社,两条烘干生产线24小时满负荷运转,玉米经烘干至安全标准后被销往山东福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用于淀粉加工。

在该镇樊营村,玉米收割后的秸秆转运成了村民的新困扰。村委会迅速行动,协调两台青储收割机进地作业。这一精准服务,有效解决了雨后秸秆处理的末端难题,让秋收链条更加顺畅。

什么样的秸秆能做青储?今年的小麦怎么种?该镇“午间一刻钟”智能云广播系统的内容还在不断更新。这套由该镇党委、政府推动,镇宣传室统筹策划,各业务部门站(所)积极参与,7个管理区协调监管的运维体系,在今年秋收中,已成为统筹生产、指挥调度的“空中枢纽”。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