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梯门镇、东平街道、接山镇、大羊镇、彭集街道、沙河站镇等地大棚连片而起,亩均年纯收益2.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年增收过万元,设施农业真正成为引领东平富民强村的最强动力。
东平素有“江北水乡”的美誉,东平湖作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发展水产养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渔业是东平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今,东平湖水清鱼更欢,个个坑塘翻起致富浪花,“30万亩生态渔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有到优,实现涅槃重生、强势崛起、完美蝶变。乘着生态渔业的东风,东平县开启了向智慧化、精细化、高效化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探索,推动渔民转产上岸,发展现代化规模养殖业。
走进位于东平县旧县乡王古店三村的东平强农渔业养殖基地,12个蓝色的养殖桶整齐排列。每个桶前都挂着一块渔业“身份牌”,上面清晰记录着每条鱼的“体能数据”。
直径5米、高1.2米的养殖桶里盛着1米深的清澈活水,19.63立方米的有效养殖水体是从枣庄生态园区引入的新品种彩虹鲷鱼的“舒适家园”。“这里原本是个闲置厂房,为盘活闲置资产,我们决定发展工厂化养鱼。我们在所有养殖桶中采用高密度养殖模式,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养殖密度和精准投喂饲料,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量,预计单桶一年纯利润在3.4万元左右。”基地负责人郑继峰说。
旧县乡地处东平湖畔,拥有水面超200公顷,此前,当地渔民一直以在湖内养殖“四大家鱼”为主。东平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枢纽,其水质直接影响输水水质安全。为保障清水北流,当地开展了清网净湖行动,划定了限养区。如今,渔民纷纷上岸,工厂化养鱼成为新风尚。“采取工厂化养鱼模式,可以养一些名贵鱼种。名贵鱼种往往对生长环境有较高要求,工厂化养鱼模式能通过精准控温、科学管理,让名贵鱼种在可控环境中稳步生长。”郑继峰告诉记者,色泽红润的彩虹鲷鱼是群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广东等地深受群众喜爱,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曾经,东平湖畔的旧县乡,生态渔业发展深受限养区政策和水域空间不足等问题制约,“贵如油”的水始终养不出能致富的“渔”。如今,以工业化思维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工厂化养殖方式不受季节和天气因素影响,缩短了养殖周期,提升了水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实现了全年的稳定生产。
今年,东平县财政还拿出600万元,用于奖励工厂化水产养殖示范场(户)。截至目前,东平县已建设工厂化养殖场33处。目前,东平县统筹推进湖内“保水渔业”、湖外“池塘养殖”及12万平方米工厂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水产加工、休闲渔业齐头并进,稻虾套养、藕虾混养遍地开花,开湖节、龙虾节、垂钓赛轮番上演,州城街道垂钓小镇、东平街道稻屯洼乡村振兴推进区、商老庄稻渔综合种养区等加速推进,生态渔业从有到优涅槃重生,撑起了千家万户的致富梦。
从田间地头到养鱼工厂,从设施到产业,承载着农民的辛勤与希望,释放着产业发展的无限活力。随着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强劲动能注入农业转型升级进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着蓬勃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