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27日讯(记者 郑凯)近日,我市发布《2025—2026年度小麦田杂草科学防控技术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防控策略、技术措施等方面,指导农户做好小麦田杂草科学防控工作。
《指导意见》指出,今年秋季,受连续降雨影响,我市小麦主产区土壤湿度大,导致播期延迟,杂草出苗时间延长。我市结合田间环境预判:小麦田杂草将呈中等偏重发生态势。
为做好小麦田杂草科学防控工作,农户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综合防控、治早治小、精准施药”的防治原则,突出重点区域、关键环节、恶性杂草,重点抓住播种期、返青期两个关键时期,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措施为重要手段,持续推进麦田杂草科学防除技术,实现小麦田杂草绿色可持续治理的目标,将杂草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具体措施上,农户在精选种子的同时,要加强农业措施,比如,通过清洁田园、合理密植、施用腐熟土杂粪肥及实行麦菜轮作等措施,减轻伴生杂草的危害;通过提高整地质量、抓好一播全苗、科学施肥等田间管理措施,促使小麦苗全、苗壮、苗匀,提高麦苗对杂草的竞争力;农业机械跨地区作业前,尽量清除携带的泥块,防止泥块传播杂草种子。
在化学控草技术应用上,《指导意见》就播种期土壤墒情适宜、土壤湿度过大等情形分别给出了具体用药指导。针对返青期的田间杂草管理,《指导意见》指出,在翌年早春气温不低于5℃时,农户要根据田间杂草发生种类和出苗情况,选择相应的除草剂进行茎叶处理。
此外,农户还要通过加强监测、轮换用药、精准施药等措施,科学做好小麦田杂草科学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