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苏婷
烟波浩渺的东平湖,素有“运河水柜”之称。东平湖与大清河主航道交汇处向东32公里处,坐落着山东省首个内河自动化散货码头——兖矿泰安港。行走在港区码头,只见岸上装卸船机林立,河面运输船队穿梭往来,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东平县依托京杭运河“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布局“大港航、大物流”产业,统筹港口、码头、物流园区、临港产业等空间要素,创新“散改集”“公铁水联运”等运输模式,港航经济蓬勃发展,“黄金水道”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东平县正逐步崛起为“西煤东输、北煤南运、南货北上”双向运输通道上的“黄金枢纽”和港航经济的发展新高地。
核心枢纽重启
港航业务跃升
作为京杭运河通航段最北端,且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枢纽,东平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东平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白日帆樯林立,夜晚桅灯高挂。”《东平县志》记载了明清运河曾经的兴旺之景。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2015年八里湾船闸建成,2017年东平湖航道完工,2021年东平港运营,终结了东平上百年“有湖无航运”的困局。如今,湖区的东平港、银山港与大清河畔的兖矿泰安港,共同组成了“泰安港”。
最大的瓶颈制约是航道。京杭运河柳长河段航道是京杭运河山东段主航道,也是泰安港船舶南下的唯一航道。该段航道为内河Ⅲ级标准,在南水北调调水期(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受春季灌溉影响,千吨级船舶无法满载通航;在非调水期,因承担防洪排涝功能,水深仅2.5米左右,千吨级船舶无法通航。
转机出现在2024年8月,总投资19.85亿元的京杭运河柳长河段航道“三改二”和东平湖老湖区洪水相机南排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并于当年底完成航道提升。航道底宽从45米扩到60米,水深从3.2米拓到4.2米,京杭运河柳长河段三级航道升级为二级航道,可通行2000吨级货船——这是大运河通常可通行的最大吨位货船。
工程建设不仅带来了航道的升级,也有效提升了东平湖防洪安全能力。工程启用后,老湖区洪水相机南排能力将提高到每秒450立方米,新湖区启用概率将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依托航道升级,泰安港航业务辐射范围进一步延伸至江浙沪及“两湖一江”,甚至通过海运抵达闽粤等地,真正实现通江达海。
智慧中枢聚势
重构港口效能
万吨货轮鸣笛靠岸,无人堆取料机精准取料,满载煤炭的驳船有序驶离码头……在山东能源集团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一幅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港口画卷徐徐展开。
在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门口,海路通达(山东)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的驾驶员郭伟正驾车排队进园装货。15时28分,郭伟打开手机,调出此前线上接单的二维码,扫码后门禁自动抬杆放行;15时29分许,驾车过磅;15时30分许,来到无人值守的装货站,车辆停好后装货;15时32分许,再次驾车过磅;15时33分许,离开物流园。郭伟笑着说:“每次装货也就5分钟左右,太快了!全程还不用下车,方便。”
郭伟的便捷得益于园区的“智慧大脑”,在这里,依托AI、大数据、云计算支撑的智能集控系统、物流调度系统、精准调质配煤控制系统等十余个系统,共同构成了园区的智慧中枢。兖矿东平陆港有限公司数智运行中心副主任王文斌介绍,自动装卸货物由智能装车作业系统实现,该系统运用激光雷达3D建模和AI技术,实现了汽车的自动定量装运,同时还可以通过语音、大屏指引司机,提高装车效率,确保作业安全。数智运行中心集合了5大类14个子系统,实现了铁路翻卸、物料仓储、汽车发运、港口发运四个层级的自动化储转配运,节省人工50%以上,能满足年货物吞吐量1620万吨的生产需求。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