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振男 郭秋芝 通讯员 边辉
今年,泰山区农村学校综合考评优良率从50%提升至90%!这一数据变化,饱含着群众对泰山区教育优质均衡新生态的认可。
“抓好教育工作,既是满足全区100万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民生工程,也是泰山区实现赶超跨越、打造首善之区的关键支撑。”在泰山区教育强区建设工作会议上,泰山区委书记张培峰如是说。
作为泰安主城区的核心部分,近年来,泰山区坚持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强区建设的重要基点,创新实施“四联五聚六融合”举措,健全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城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跨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破局: “四联协同”实现资源互通
泰山区共有53所农村中小学校,在校生2万余人。在一段时期内,城乡教育差距显著、教育资源分散低效、教育资源供需错配如三块“拦路石”,制约着泰山区农村教育的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义重大。泰山区立足“大教育”观念和“一盘棋”思想,寻求破局之本。根基稳固,关键在一个“同”字。泰山区整合全区资源,建立了“四联协同”互通体系,通过“1+N”帮扶织密资源网让学校“联起来”、通过城乡双向交流让教师“联起来”、通过智慧平台资源全共享让课程“联起来”、通过问题导向协同破难题让教学“联起来”。
“博城学校是泰安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第三实验学校,在集团的帮扶下,我们农村孩子跟城里孩子能上同样的课、参加同样的社团,我们农村学校的老师能跟城里的老师同样参加比赛夺取荣誉。”泰安市实验学校博城学校校长赵兴秋说。截至目前,城区17所优质中小学已与农村53所学校联动,把“好学校”办到了农村孩子的家门口。
架梁: “五聚赋能”打通发展路径
机制明确了,泰山区还为农村学校提供了一份“五聚赋能”发展“套餐”——强镇筑基聚合优势、驻校指导聚合教研、名师引领聚合品牌、城乡联动聚合目标、校本课程聚合特色,补齐农村教育短板、缩小城乡差距。
泰山区万官路学校与驻地徐家楼街道办事处共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通过开设家长学堂、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共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园等方式,打通校内外教育资源。同时,学校联合乡镇中小学校设立“双师课堂”,双方“资源共享、师资共研、课程共建”。“学校构建了‘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区支撑’的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多方互助同心圆、家校共育生态圈、学生成长绿色链’的一体贯通新路径,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和教育效果的倍增效应。”泰山区万官路学校校长陶正军表示。
泰山区充分发挥乡镇驻地学校的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先后确定了3批省、市试点学校4所、试点乡镇5个,实现乡镇学校省、市级试点全覆盖,3年集中投入2.3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学校15所,改造提升农村学校9所,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
定势: “六维融合”塑造共赢格局
通过“双校长+影子团队”协同机制、“城乡走教+课后服务”联动机制、“教师成长+教学成效”激励机制三个机制的实施,泰山区推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优质资源、教师专业成长、师资调配、教师队伍发展“六维融合”,构建更具活力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全区各中小学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采取‘双校长制’,试点成立6个教育集团联合党委,统筹集团学校管理推动办学理念融合。”泰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宝河表示,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