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连续16个月两位数增长;今年工业投资增长50%以上,连续4个月全市第一,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超60%。泰山区工业支撑和顶梁柱作用愈发凸显,蹚出了“政府得利、企业盈利、群众受益”的特色发展路径。
泰山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没有与项目建设无关的人和单位”,将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抓手,构建乡镇(街道)、园区发展评价体系,形成全区齐抓项目的浓厚氛围。2021年以来,鲁能输变电制造基地等40余个项目顺利竣工投产,泰安抽水蓄能二期等90余个项目开工建设,正泰电气智能制造产业园等170余个项目签约落地,工业技改投资连续17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工业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泰山区,同样按下“快进键”的还有泰和电力与正泰集团的合作项目。2024年4月,双方签约共建正泰超高压智能电器制造项目,项目占地5.33公顷、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总投资4.2亿元,主要生产超高压、特高压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及GIS组合电器,可实现“分接开关”进口替代,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年产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5000台套、GIS组合电气500间隔,实现营收10亿元,带动就业300余人,为泰山区输变电产业发展再添新动能。
“未来,泰和电力将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加强输变电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扩大核心产品产能规模,推动更多关键设备实现国产化替代。”该负责人表示,公司还将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校企合作,加强产业链协同,提高绿色智慧制造水平。
泰山区还紧盯招商引资“外功”,深耕本土企业培育“内功”,通过“搬家、孵化、重生、招大引强”4项工程,推动工业企业量质齐升。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获评国家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9家,2021年以来,新增纳统工业企业88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超50%。
“搬家工程”让企业“挪窝”更“升级”。泰山区鼓励引导10余家企业“出城入园”、扩产增效,腾退盘活土地140余公顷,今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增长面分别达70%、75%,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孵化工程”为中小企业搭建成长摇篮,创新“国企+园区”模式,建成4个中小企业孵化园,成为培育工业新生力量的重要载体;“重生工程”为困境企业注入“强心剂”,累计纾困帮扶企业16家,盘活资产50亿元,其中康平纳企业实现“浴火重生”,重回发展正轨。
“招大引强工程”瞄准重点产业精准发力。聚焦输变电、商业航天、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泰山区成功引进东方空间、海富电子等2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其中,数据标注头部企业——菲利信投资4亿元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从签约到投产仅用45天;商用车座椅制造领军企业——光华荣昌投资10亿元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当月洽谈、当月实现签约。未来,泰山区纺织服装、输变电产业规模将分别突破70亿元、100亿元,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显现。
把营商环境当“软实力”,以企业满意为“金标准”,这是泰山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理念。今年以来,全区兑现奖补资金、减税降费超18亿元,工业贷款余额达364亿元;规划工业用地600公顷,出让比例较2021年提升5倍。同时,泰山区探索实施“1654”陪跑服务、容缺受理等,高效完成宁波星禾嘉、亿佰嘉等区外企业迁入,项目投产工期平均提前60天,全区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4万家,较2021年增长近1万家。
优质服务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质量效益。泰山区规上工业企业亩产效益居全市第一,亩均销售收入、税收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工业税收利润超15亿元,利税比达12%以上,持续保持全市第一。在带动就业方面,泰山区工业领域就业人数逐年攀升,年均增长10%以上,今年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
从泰开精密铸造的“全球领先”到泰和电力的“进口替代”,从项目建设的“快马加鞭”到企业培育的“精准滴灌”,“十四五”以来,泰山区以新型工业化“头号工程”为引领,走出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之路。未来,泰山区将继续锚定“当标杆、作表率,打造首善之区”目标,持续强化工业支撑,推动更多企业向“专精特新”迈进,为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贡献更多主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