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柳萍 张汶宁
在我国首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有一个扎根山顶29年之久的“云端消防站”——泰山消防救援站。这里的18名指战员常年驻守在海拔1500多米、最低气温接近-30℃的泰山之巅,犹如18棵泰山青松,坚韧不拔,以“誓言如山、尽责至善”的“泰山卫士”品格,在极端环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屏障。自1996年建站以来,泰山消防救援站共荣获省级以上荣誉43项,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10次,先后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泰山卫士”荣誉称号,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齐鲁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扎根岱顶
以“火焰蓝”绘就为民画卷
日出东方,拔地通天。10月1日清晨,随着第一缕曙光跃出云海,岱顶上正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泰山消防救援站的指战员列成笔直的横队站在升旗台前,旗手攥着国旗一角,掌心的薄茧蹭过红色绸缎——这双手昨天还在十八盘陡峭的石阶上,抬着担架将身体不适的游客送至山下。
“向国旗敬礼!”随着清晰洪亮的口令响起,五星红旗在泰山之巅缓缓升起。当国旗升至杆顶,金色的晨光将国旗的红、制服的蓝、山石的灰染成一幅鲜活的画。这片国旗升起的地方,既是他们守护的壮美山河,也是他们随时待命、逆行救援的战场。
“五星红旗飘扬处,就是我们的战场。作为泰山消防救援站的指战员,我们将赓续传承‘誓言如山、尽责至善’的‘泰山卫士’品格,为守护泰山消防安全和游客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泰山消防救援站站长程鹏飞说。
泰山消防救援站的指战员深知,守护泰山不仅是守护这片厚重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更是守护千千万万慕名而来的游客。
“十八盘龙门附近有老人脚踝扭伤,无法移动,请求救援!”9月26日夜间,一阵急促的警铃声打破了宁静。
“收到!”程鹏飞的声音瞬间绷紧,他转头看向队员,“赵义龙带人去准备急救箱和折叠担架,王天禹准备绳索和护具,游客年纪较大,注意脚下和担架平衡,咱们现在就出发!”
“明白!”赵义龙、王天禹等6人齐声应答,随后便找好担架,沿着陡峭的石阶往下冲。从泰山的南天门到中天门,有3000多个台阶。这段山路上,台阶最窄的地方甚至放不下脚。然而,出警的指战员仅用30多分钟就将受伤游客送上了救护车。
这仅仅是泰山消防救援站指战员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他们将温暖延伸到泰山的每一个角落。节假日人流如织时,他们化身“安全疏导员”,在险要路段引导分流,守护平安,为游客提供救助服务;暴雨狂风等恶劣天气突袭时,他们冲在最前线,排查危石隐患,转移安置被困游客。多年来,他们累计做好事6万余件,捐款超过15万元。
南天门广场旁那间常年开放的“便民服务站”,更是生动展现泰山消防救援站温情的窗口。从2005年初设时的一张长桌、一个小小的急救药箱、几把热水壶、几摞旅游地图,发展到如今遍布岱顶关键节点的服务网络:自动饮水机24小时提供热水,手机充电桩消除游客“断电”焦虑,便民医药箱内药品器械一应俱全,旅游引导手册图文并茂。无论是游客突发晕厥,老人登山途中旧疾复发,孩童与家人走散惊慌哭泣,还是游人迷失方向、手机没电、口渴难耐,一声声焦急的求助,总能唤来指战员热情专业的援手。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泰山消防救援站荣誉室珍藏着800余封感谢信和200多面锦旗,它们无声诉说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位获救老人颤巍巍地写道:“泰山消防救援站就像十八盘两侧的扶手,让游客险时有抓手、累了有依靠。”最震撼的是一封长2米的巨幅感谢信,整卷宣纸上写满了工整遒劲、饱含深情的毛笔字,信中写道:“你们是人民真正的守护神,是危难时刻的生命依靠!在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模样!”字字句句,重若千钧。
“有困难,找消防”已成为泰山游客和驻山群众口口相传的信赖与依靠。泰山消防救援站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泰山之巅立起了一面新时代“火焰蓝”的旗帜。
险境冲锋
用“铁脚板”筑就生命防线
在一个深夜,一阵急促的警铃声响起,游客坠崖,亟需救援。警情就是命令,作为站长助理的张康立即带队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他们只能听见隐约的呼救声,面对近50米的深崖,张康一边指挥大家快速有序整理绳索,一边朝崖下大喊:“坚持住,千万别乱动!”他抓紧绳索在大风和迷雾中缓缓下降,寒风吹着他在崖壁上来回晃动,随时有滑落的风险。最终,张康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等待救援的游客。
“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不能怕,坚持,坚持,救人要紧’。”回忆起当时救人的场景,张康眼神坚定地说。
这样的救援只是泰山消防救援站历经的无数次救援的缩影。在泰山,一双“铁脚板”、一副“铁肩膀”,是每名指战员的标配。他们视陡峭的山路为“跑道”,将险峻的悬崖当“训练塔”,1633级台阶的十八盘,最陡的地方坡度超过70度,是对体能和意志的终极考验。
“队员们每周都要背负20多公斤的救援装备在这条‘天梯’上跑3个来回。汗水浸透衣背,呼吸灼热胸膛,双腿如同灌铅,但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为人民服务,再苦再累都值得。”泰山风景名胜区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李强介绍,一年下来,每名队员累计要攀登52万级台阶,行走2000多公里山路,正是这种艰苦训练,锻造了他们穿越风雨、如履平地的“铁脚板”,练就了他们在悬崖绝壁上架设“生命通道”、迅速转运伤员的“铁肩膀”。
荣誉室里陈列的无数锦旗和牌匾,记录着指战员抢险救援的一幕幕场景:那是一次次24小时不间断的守护,是一天连续处置12起突发险情的马不停蹄,是风雪交加的夜晚,为营救多名被困游客,在南天门与中天门之间往返5次,累计奔跑超过1.58万级台阶的超负荷战斗,“11·3”绝壁救援、“1·23”寒潮急救、“7·22”雨夜驰援……他们用铮铮铁骨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屏障,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泰山上的“平安守护神”。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泰山消防救援站全体指战员清醒地认识到,仅靠传统的“手搏山火、肩扛救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消防救援任务的需要。他们不断创新战术战法,在山岳救援攻坚力量建设中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的“章鱼”锚点固定、轨道组合救援等山岳救援操法,多次救群众于危难之中。
在一个没有消防车的消防站,指战员以脚当车,在峭壁上开辟“生命通道”。建站29年来,他们参加消防救援行动4700余场,救助遇险游客4800余人,从死亡线上挽救鲜活生命680余条。
29年坚守
守护泰山文脉安澜
泰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其18万亩原始森林掩映着26处古建筑群、58座寺庙、2200余处珍贵碑碣石刻,每一处都是中华文明的无价瑰宝。在这片“露天博物馆”中,消防车无法抵达,现代化设备难以施展,防火灭火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血肉之躯。
每日晨曦微露,当第一缕曙光尚未穿透云海时,指战员的身影已出现在岱顶的庙宇碑林之间。他们组建了消防巡查服务队,365天如一日,以脚步丈量责任,平均每人每年要走2000多公里山路。每一座香火鼎盛的庙宇,每一段陡峭湿滑的盘道,每一条深入林海的防火线,都留下了他们细致检查的足迹。储藏柜里那厚厚一摞泛黄的防火检查记录本,密密麻麻记载着发现并整改的隐患:某年某月某日,碧霞祠香炉旁堆积的易燃物被及时清理;某年某月某日,天街某商铺老化的电线被督促更换;某年某月某日,林区边缘发现的吸烟且携带火种的游客被及时劝阻……
针对泰山地势地形特点,泰山消防救援站创新打造出岱顶“15分钟火灾扑救圈”,建立起空中侦察、精准阻击、多点联动“三位一体”山林灭火救援作战新模式,创新推出的水泵串联供水上山、风力灭火机协同作战等山林火灾灭火战法,在多次跨区域增援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精细与执着,换来了岱顶核心区域连续29年未发生有影响的火灾事故,让千年文脉在宁静祥和中安然延续。
巡山路上,夕阳把程鹏飞和队员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山风吹来,松涛阵阵,他忽然想起游客曾问过的问题:你们这么辛苦,到底图的什么?此刻,山风送来松涛的回答:图的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图的是千年碑刻不受烟火侵扰,图的是古建庙宇能在岁月里安然伫立,图的是游客平平安安登上泰山,看到山河远阔、景色如画。
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建站29年来,虽然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党支部换了一届又一届,主体力量也从“70后”“80后”逐渐过渡到以“95后”“00后”为主,但是“誓言如山、尽责至善”的“泰山卫士”品格却如同泰山磐石,历久弥坚,融入血脉。“每年新队员入站,第一课便是走一趟盘道、看一棵青松、访一位挑夫、学一遍站史。”泰山消防救援站副站长王乐川说。
山风掠过泰山,仿佛默默向人们讲述着新时代“云端上的消防救援站”最动人的奋斗故事。站长助理孙明在参加工作时仅有中专文化,却在这里完成了本科学历提升,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山岳救援专家;战斗班长赵家彪、任仲圣从入职以来一直在此坚守,是队站的骨干力量;通讯员耿兆飞从一名“新蓝”迅速进步为宣传、信通、无人机驾驶样样精通的“多面手”;“00后”队员郑荣杰慕名而来加入这支光荣的队伍,是消防救援站最年轻的力量……他们是泰山十八盘上最坚毅的攀登者,是岱顶最温暖的守护者,是绝壁危岩间最无畏的索降者,是林海火场中最勇敢的逆行者。在泰山,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泰山消防救援站指战员的身影;哪里人民群众有需要,哪里就会有“泰山卫士”的旗帜在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