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玉洁
2025年是《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施行十周年。十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创新,构建起规范高效的不动产登记体系,为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民生权益和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践行着“登高必自”的泰山精神。
制度筑基
构建全域覆盖的产权保护体系
2015年,我市以先锋姿态破题不动产登记改革,在机构整合、数据融合、系统聚合三大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同年3月,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成立,率先实现机构、职责、平台“三统一”;年底,各县(市、区)全部完成职责整合,开创“一个部门管登记、一本证书护权益”的新局面。2016年,全市完成对房产证的“发新停旧”,标志着统一登记制度体系基本成型。
针对产权数据分散、权力交叉重叠、业务协同不够等问题,我市以“绣花功夫”推进数据治理,通过坐标校准、属性补录、逻辑校验等标准化改造,整合原房管、林业部门历史数据,建成“一数一源”标准化数据库。2016年,市县两级信息平台实现常态化运行,完成从“信息孤岛”到数据互通的技术跃迁,为登记服务“插上信息化翅膀”。
以“标准先行”理念系统推进制度建设,我市制定《不动产登记工作规范》等50余项规章制度,发布《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构建起“全流程闭环管理、全要素动态更新”的现代化治理体系。通过“同市同标”改革,实现业务类型、办事流程、收件材料、审核标准“四统一”,形成市县一体、规范高效的登记服务网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树立了新标杆。目前,全市拥有8个登记大厅、114个服务窗口、200余名专业登记人员,年均办理各类登记业务约36万件,形成覆盖城乡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服务革新
打造便民利企的“泰安样板”
“以前办个房产证,要跑好几个部门,排队、填表、交材料,来来回回折腾好几趟,没个十天半个月根本办不下来。”回忆起十年前办理房产证的经历,家住泰山区的李大爷记忆犹新,“现在一个窗口就能办完所有手续,省时又省心。”
十年间,我市始终将“便民利企”作为改革核心,不断拓展延伸服务触角,优化集成服务能力。在不动产登记领域率先推行登记、交易、缴税“一窗受理”模式,优化窗口集成服务模式,实现不动产转移登记与水、电、气过户等“家务事”协同办理,业务办理时长压缩到1日,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办成多件事。
此外,不动产登记窗口不断向银行、公积金中心、公证处等机构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延伸,在全省率先实现“公积金商业组合贷款与不动产登记全链条办理”“不动产登记与法院查控”网上协同办理。“带押过户”、遗产管理人制度、告知承诺制、网签备案与预告登记一次办、继承公证免费办等几十项便民举措先后落地,便民利民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聚焦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整治,集中攻坚化解不动产登记问题项目776个,惠及14万余户群众。
通过企业办事专窗,企业不动产登记实现“即受即办、全程代办、即办即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我们为企业提供重点项目全程帮办、代办服务,实施的‘一码关联’新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被省大数据局评为创新应用成果优秀解决方案。”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市累计免收小微企业登记费约957万元,实现261个项目“交地即办证”,66个项目“验收即办证”,171个项目“交房即办证”,惠及8.3万户群众。
科技赋能
塑造智慧登记新范式
改革十年,技术始终是破局的关键变量,我市通过推进全程网办、深化数据共享与智能审批,实现不动产登记从“线下跑腿”向“线上协同”的根本性转变。
2019年,我市推出“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平台,开启“24小时不打烊”线上办理新模式。与市大数据平台、电子签章系统建立连接,共享复用营业执照、婚姻、户籍等18项高频登记材料,76种登记业务类型实现线上申请、异地可办,各类登记业务“全程网办”率在60%以上。以“天地图·泰安”高精度影像为底图,整合市区9521宗土地、13004个楼盘信息,实现“以图查房”可视化检索,日均访问量超百余次。
利用标准化智能审核流程将共享数据“嵌入”不动产登记各环节,我市实现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预告登记等11类业务智能审核、自动登簿、即时办结,年均各类不动产业务“智能审核”登簿占业务总量的三成以上。建设“多测合一”管理平台,共享测绘成果,测绘时限和新建项目综合测绘费用大幅缩减。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