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雪玉
面对人口结构复杂、治理资源分散、服务需求多元等突出问题,仪阳街道仪兴社区党委立足区域实际,坚持党建引领、主动求变,创新实施“融入、融合、融洽”三步治理策略,推动居民实现“相识相知、相融相亲、相帮相助”,擦亮“‘仪’家亲·万事‘兴’”社区服务品牌。
“融入”治理
变“分散陌生”为“熟悉认同”
社区以“组织引领+规则共塑”为核心,推动居民“相识相知”,夯实治理基础。
建强红色堡垒,凝聚治理向心力。社区深入挖掘党员资源,摸排登记211名党员,成立1个网格党支部,为本地老党员、外来流动党员搭建“红色家园”归属平台;健全“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构建“党建+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机制,打造“7×24小时服务零距离·有事我来办”子品牌,2024年以来,累计响应居民诉求200余件。
深化网格走访,推动思想“上楼”。社区组织开展“敲门行动”,累计走访居民3200余户,发放《安全居住指南》,现场督促整改消防隐患23处,并高效推动楼道堆积物清理。
共商自治公约,培育社区新风尚。网格党支部牵头组织居民共同参与制定《居民公约》,以“小公约”撬动“大治理”,有效改善社区风貌。
“融合”发力
变“单打独斗”为“并肩作战”
社区聚焦治理力量条块分割、服务效能不足的问题,以“多元协同+资源整合”为抓手,推动居民“相融相亲”,激活治理合力。
完善议事平台,破解民生堵点。社区明确“提-议-商-督-评”五步议事法,搭建“居民议事厅+‘小马扎’议事会+周末议事会+微信群议事”四维议事平台,打造“共议兴事·你说我办”议事品牌;定期邀请物业工作人员、居民代表、“双报到”单位党员共商社区事务,协商解决停车难、电动车充电桩不足等突出问题。
组建志愿梯队,激活治理效能。社区组建“老、中、青”3支服务队。老年调解队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累计化解邻里矛盾纠纷17起;中年技术队依托专业技能,完成6号楼漏水维修、公共设施检修等整改23处;青年创想队聚焦创新服务,提出“共享药箱”等创新方案11个。
丰富睦邻活动,厚植文化底蕴。社区定期举办“邻里节”等特色活动,打破城乡居民、新老居民间的“无形隔阂”,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活动10余场,逐步培育起“守望相助、邻里相亲”的社区文化。
“融洽”相处
变“被动解决”为“主动靠前”
社区以“关口前移+服务下沉”为目标,推动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畅通诉求响应渠道,提升服务时效。社区开通“小仪热线”民生服务热线,实行“接诉即办”机制,明确“简易事项1小时内响应,复杂事项3日内明确解决方案”的服务标准,截至目前,累计受理诉求136件,办结132件。
推动治理主动靠前,化解潜在矛盾。社区开展“一个书记进万家”活动,工作人员分片包联18个网格,累计走访特殊群体家庭93户;依托网格驿站搭建“拉呱说事”平台,组织社区、物业、居民代表每周六定期碰头,提前介入、及早处置苗头性问题,2024年以来,提前处置电梯异响、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20件。
建强综合服务阵地,打造“嵌入式”综合体。社区构建“1+N”社区服务综合体,即以1个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整合红色物业、信用超市、巧手工坊、“四点半课堂”、居民议事厅等N个功能空间。其中,巧手工坊通过技能培训带动多名居民实现灵活就业;“四点半课堂”解决双职工家庭托管难题,累计服务儿童300余人次,真正实现“资源整合、服务便民”,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