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纪宗玉 通讯员 于立 陈浩
一壶清茶,几张木桌,几把椅子,党员干部与群众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在安驾庄镇,一场以“茶”为媒、以党员为主角的先锋行动正如火如荼开展。今年以来,肥城市深入实施“活力细胞”工程,安驾庄镇创新建立“一壶茶”调解议事机制,引导党员以“茶”为纽带,主动听民声、讲政策、解心结,架起党群“连心桥”,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感可及的红色力量。
“议事小院”化坚冰
党员当好“调解员”
安驾庄镇上前村的村民张先生和王先生因土地界限纠纷争执多年,村干部多次协调未果。该村几位老党员、老骨干主动出面,将双方请进“议事小院”,先陪他们喝茶拉家常,再慢慢地从习俗人情、法律法规等角度温情疏导。
茶过三巡,张先生先开了口:“其实,我也不是非要争这块地,就是觉得他态度不好。”王先生也低了头:“我也不是不讲理,就是放不下面子。”茶香氤氲中,“你一言我一语”,土地界限问题得到解决,两位老人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像这样的“议事小院”在该镇已建成21处,全部由党员参与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小院墙上“一口茶,解解渴;两口茶,消消气;三口茶,说说事”的标语,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院内“同坐一条长板凳,共泡一壶暖心茶”的布置,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议事小院”不仅成为群众解开心结、增进感情的“暖心驿站”,更成为党员践行初心、服务群众的“先锋阵地”。
“走街串巷”连万家
党员化身“办事员”
为让“一壶茶”调解议事机制走出小院,安驾庄镇推出了“流动茶桌”服务模式。党员走村串巷,把“议事桌”搬到群众身边,主动收集民情、回应诉求,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
冯家楼村刘女士因腿脚不便很少出门,村干部就把茶桌搬到了她家院子。“孙子上学远,老伴看病难。”刘女士喝着茶说。茶还没喝完,解决方案就定下了:协调优化校车路线、联系镇卫生院定期巡诊。很快,刘女士的孙子在家门口坐上了校车,老伴也有了定期上门问诊的医生。
茶桌摆到哪里,哪里就是“议事小院”;群众在哪里,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目前,该镇依托“流动茶桌”已开展服务26场,真正把党组织的温暖送进群众心坎里。
“两联四为”聚合力
党群共做“当家人”
在“一壶茶”调解议事机制的带动下,党员积极倾听民声,以实际行动凝聚群众、共促发展。安驾庄镇以党员“设岗定责”为抓手,创新实施“两联四为”工作机制,扎实推行党支部联网格、党员联农户的“两联”包保措施,组织联户党员和群众开展“学、议、干、评”“四为”活动,构建起“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跟进”的治理服务新格局。
党员带头解民忧,群众积极响应。该镇通过“三色走访”机制,对红色重点户每周必访、黄色帮扶户双周跟进、蓝色普通户月度联系,实现对老年群体和特殊困难家庭早发现、早响应、早干预。马家洼村老党员张培胜包联20户村民,谁家老人病了他及时送医,谁家孩子没人管他帮忙照看。在他的带动下,不少村民主动加入“帮老扶弱”队伍。目前,全镇农村党员累计走访群众3.15万户次,解决民生“关键小事”200余件。
党员带头谋发展,群众共享成果。每月逢五,是该镇的“说事日”。这一天,村民聚在“议事小院”,有诉求直说、有建议直提,党员干部现场记录、迅速落实。张家安村村民希望“建个便民小磨坊”,联户党员迅速统计需求、对接资源,仅一个月时间磨坊就建成投入使用了;后寨子村村民建议“发展中草药种植”,党员请来专家测土配方,流转土地建起交易市场,带动2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8000余元。截至目前,全镇通过“议事小院”收集民生诉求300余条,落地惠民项目21个,实现了“议一件、办一件、成一件”。
在“一壶茶”服务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茶”为媒传递温暖,以行践诺凝聚人心,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党员干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的先锋本色和使命担当,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