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冰冰
主持人:学科强,医院强。请问,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强化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张东:学科建设方面,医院坚持探索差异化和错位化发展路径,不断强化特色竞争优势。坚持突出重点、发展强项、扶持特色,高度重视均衡发展;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上下联动、合作共赢,通过组建医联体、专科联盟,积极搭建远程医疗协作平台、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合作等方式,不断推动分级诊疗,持续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2024年,医院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千佛山医院)建立了全面深化合作关系,推进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医院把重点学科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任务来抓,强化内涵建设,推动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同步发展。秉持强弱项、补短板、扬优势的理念,将专科发展与群众需求相结合,持续推动特色重点专科建设,新增的肾内科为泰安市卫生健康重点学科;每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余项;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为患者搭建救心、救脑“高速路”,多次勇闯手术“禁区”,微创胸外、心脏介入、精准放疗、神经介入、“双镜联合”、微创骨科、内镜下治疗等特色治疗品牌不断擦亮,医疗技术综合实力迈向新高。
主持人:医院在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张东:医院作为岱岳区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积极促进学科整合,优化功能布局,统筹规划资源,实现集约共享,着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与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在房村院区医共体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对良庄、黄前、下港、夏张、马庄等10个院区进行“六统一”管理,配置各种必需设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派驻专家长期坐诊,推进资源共享,提升区域内整体服务能力。
医院采取“大带小”急救站点建设模式,扶持建设乡镇急救站点,支持基层医院参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以医院为原点、20公里为半径,综合考虑各乡镇地理方位及人口数量,在泰安市东部、南部片区织密一张“一点引十线”的急救网络。在保证传统电话转诊方式的基础上,建立转诊微信群,方便沟通和传输病情资料,让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最佳救治。
医院根据各乡镇院区人口结构、疾病谱特点和群众健康需求,指导医共体单位加强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一院一特色、院院有专科”的格局。建立医共体远程影像会诊、远程心电会诊体系,弥补基层医共体成员单位人员技术短板,确保诊断质量。通过集中讲座、下沉指导、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基层医务工作者操作和诊断水平。同时,与各成员单位签订双向转诊协议,明确转诊标准和流程,通过双向转诊实现患者合理分流,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主持人:在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方面,医院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东:医院着力加强院内信息化建设,提高群众预约就诊便捷度。推行普通门诊“一号管三天”服务。优化设置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全面推行6S管理,建立志愿者服务团队,为患者提供咨询导诊服务。进行流程再造与多窗口整合,打破传统科室设置布局,扩展多学科诊疗(MDT)覆盖的专科和病种,探索开设疼痛、心理、伤口造口、体重管理等新型门诊。持续优化医院诊疗环境,调整急诊和门诊布局,优化服务流程,“六大中心”救治阵地前移,整合医疗救治资源,逐步缩短120急救反应时间,落实“上车即住院”要求。提供电话、网站、微信公众号、自助机、医共体对接预约等多种预约挂号渠道,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协助挂号。
医院加强院前院内衔接,搭建患者数据院前院内实时交互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急诊患者分级救治模式,急危重症患者优先救治。推行床旁“一站式”结算,将出院结算服务前移至病区、送到患者床边。普及诊间支付、无感支付,融合移动医保支付,开展出院线上结算全覆盖,实现“当日出院、当日结算”。打破信息壁垒,做好与医保等数据对接,确保线下向线上转移高效顺畅,信息安全准确。加强诊后管理与随访,建立患者随访档案和随访计划,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患者提供随访和延续性治疗,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
同时,医院建立中西医会诊、巡诊和联合查房制度,形成中西医多学科协同诊疗模式。全面提供中药代煎和邮寄服务。实施以重大疾病为导向的学科集群建设,落实多学科联合诊疗,完善5G智慧化急救体系,优化院内急救流程。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推行专家远程会诊服务,以“固定+流动”模式开展巡回医疗。
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医疗质量、改善就医环境、加强医患沟通等多方面努力,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致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让每名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