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郭德瑞
在商老庄乡刚投入使用的运河文化馆,81岁的老渔民潘乐清看着墙上的老照片回忆往事:“你看这张,当年船队沿着运河运粮食,桅杆能排到10里外。”从运河文化到渔家十二时辰,从渔业发展到产业变革,运河文化馆内,一件件实物与一幕幕影像交织,勾勒出商老庄乡与运河共生的千年记忆。
这座占地800平方米的运河文化馆,是商老庄乡文化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自投入使用以来,该馆已接待游客300余人次,不仅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文化客厅”,还成为游客了解运河文化及产业发展的“窗口”。“现在有了专门的展馆,年轻人也愿意来了解祖辈的生活了。”运河文化馆管理员说,馆内还定期举办渔家故事分享会、运河号子传唱等活动,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
沿运河文化馆向北500米是潘孟于老房台项目现场。昔日低矮破旧的老房台,如今已变身为红砖黛瓦的“打卡”地。改造项目保留了渔家院落原貌,古朴的木船充满乡土气息;改造后的鸟类科普角、二十四节气主题展示区吸引游客驻足观赏。“老房台改造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把渔家元素融入进去,既留住了乡愁,又能吸引游客。”商老庄乡党委副书记、安山管区书记李建章表示。
与老房台改造项目遥相呼应的,是已被列为省企业家摄影协会创作基地的渔政小院。这个曾以办公为主的小院,如今被改造为集休闲体验、文化观光、创意孵化于一体的综合体。小院的前院以古朴砖瓦铺地,文化元素巧妙嵌入青灰色纹理,旧渔具的岁月痕迹无声诉说着水乡故事;后院“北冥有鱼工作室”内,年轻创作者围坐在电脑前,用3D建模还原运河渔家传统船型。
“以前守着东平湖的好水好景,却缺思路、缺平台,如今借着全乡文化产业发展的东风,我们把‘渔政办公地’改出了新花样。”商老庄乡乡长李小凡笑着说。渔政小院以“影视+文创”为方向,打造“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微影视基地,既保留水乡原生态风貌,又适配影视拍摄、艺术创作需求。望着波光粼粼的东平湖,李小凡眼中满是期待:“未来,这里不仅能拍渔家主题微电影,还要成为艺术家采风、创作者驻留的‘灵感源泉’,让游客跟着镜头看运河文化,让村民跟着产业吃上‘创意饭’。”
从运河文化馆的历史回响,到老房台改造的乡愁新韵,再到渔政小院的创意迸发,商老庄乡正以文化为线,将散落的资源串珠成链。下一步,商老庄乡将推出“运河文化体验游”线路,串联起文化馆、老房台民宿、渔政小院等场景,培育渔家宴、非遗工坊等配套产业,让文化红利真正惠及更多村民,让千年运河畔的乡村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