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钰杰
党的理论并非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是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之问的思想灯塔。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源于对实践的深刻洞察,又指引着实践不断向前。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回应现实
党的理论始终紧扣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革命年代,毛泽东思想回答了“中国革命走什么路”的问题,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理论破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课题,让中国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释放发展活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命题,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正是党的理论永葆活力的关键。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行动
党的理论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脱贫攻坚中,“精准扶贫”的理论指导让千万家庭摆脱贫困;生态文明建设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发展方式转型,让天更蓝、水更清;疫情防控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守护了亿万群众的健康。这些实践生动证明,党的理论既是“望远镜”,能指引长远方向;又是“显微镜”,能解决具体问题。作为新时代的个体,学习党的理论不是为了空谈,而是要学会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面对工作中的挑战,用“问题导向”找突破口;处理复杂关系时,用“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看待个人成长时,用“人民立场”校准价值坐标。
理论的传承在于与时俱进
党的理论从不故步自封,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理论有了“中国味”“时代味”。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这种与时俱进的品格,启示我们对待理论要避免教条主义,既要学深悟透“老祖宗”,也要紧跟时代“新论断”,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规律,在不变中应对万变的挑战。
党的理论如同一棵大树,根系深扎于中国实践的土壤,枝叶舒展于时代发展的天空。学习它,不是为了背诵条文,而是为了汲取智慧、坚定信念、指引行动。唯有将理论内化为心中的“指南针”、手中的“方法论”,才能在个人成长与时代进步中找准坐标,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