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文洁
今年毕业季,当周围很多同学还在为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河南中原工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王衡跨越400多公里,成为泰安岱银集团西服车间技术部的一名新员工。从刚毕业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在岗位上的游刃有余,“订单班”成为她破局的“钥匙”。在这个“订单班”里,26名各院校服装相关专业的学生经过3个月的系统培训实现蜕变,有22人顺利入职心仪的岗位,留工率达84.6%。
走出校园进入“订单班”
跳过求职直通岗位
在岱银集团西服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在各个岗位上忙碌地工作着。在车间技术部,王衡正在师傅李亮亮的指导下,重新修改软件里的数据。“这个地方要注意一下,我们要根据定制情况及时调整数据。”自王衡入职技术部以来,从数据设置到软件应用,李亮亮事无巨细地对她进行指导。
“我们在学校学过制版知识,但更偏重于流程学习。我上岗后才知道,原来衣服制版这么复杂。”王衡说,刚到岗位上时,师傅对她提出的修改领子数值的任务直接让她犯了难,“这里的数值不再是课本上统一的规格,是要根据不同情况随时调整的。”
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到岗位上的实际操作,这种产学落差曾让王衡手足无措。如何让两者实现有效衔接?这正是“订单班”创立的初衷。
“我们采用‘政府搭台、校企联动、精准输送’的培养模式,面向驻泰应届高校毕业生及外省院校纺织服装专业学生开展精准化培训。”泰山区人社局职业培训科科长梁超介绍,不同于过去招聘后直接分配到部门进行岗位培训的方式,“订单班”培训方式是企业管理人员、高级技师、行业专家组成专属“导师团”,从企业文化、制作工艺到制作流程、业务流程、企业发展规划等,全程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实践,确保他们及时熟悉企业各岗位职责,掌握的内容能与产业升级同频同步。在“订单班”的授课计划里,“冒着热气”的一手行业信息也被及时嵌入。
“在‘订单班’里,企业导师会向学生传授学校课堂上没有涉及的实践知识,实现学校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挖掘潜力,提前谋划职业定位,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服装工程与管理系主任郑军表达了对“订单班”的支持。
全流程学习实践
储备企业急需人才
自己适合什么?自己愿意做什么?经过一个月的系统学习后,每名学生的心中都有了答案。在双向选择环节,精准的岗位匹配让这些“新手”对新岗位少了迷茫,多了期待。
“我是学服装设计的,在很多人眼里我应该进入设计部,可是在‘订单班’学习后,我却做了一个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选择。”泰山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刘艺洋性格外向,在她看来,跟单不仅需要服装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善于与客户沟通交流,更能锻炼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这正是她所追求的。“跟单是一个复杂的流程,要学的东西很多,要想做好需要一点点积累。很幸运,在刚接触这个岗位的时候,就有老师提供帮助,让我受益匪浅。”刘艺洋说。
与刘艺洋不同,热爱设计的王衡毫无意外地选择了设计部。上岗第一天,她被“扔到”流水线上,无缝对接两个月的实操锻炼,师傅跟踪教学,倾尽所能帮她成长。王衡指着车间的一些区域介绍:“这一片的打号区、粘衬区、自动裁剪区,我都轮岗实践过,了解了工艺流程、操作理论等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与我今后的制版工作有重要的关联性。”
“我们设计部来了4名‘订单班’的学生,他们理论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但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我们安排了专业老师‘手把手’教学,帮助他们尽快融入企业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衔接。”说起“订单班”的学生,岱银集团西服车间技术总监刘德庆眼里充满期待。
产研贯通
推动产才深度融合
近年来,正在向“全球化的生产型纺织服装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的岱银集团,对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转变。“过去,服装行业是传统型劳动强度高的行业,涉及的工序多,对从业人员的动手能力要求高,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留存率较低。”岱银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李燕说,“大学生是我们企业的‘宝贝疙瘩’,为了让他们留下,成长为企业所需的人才,我们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就目前来看,‘订单班’是个不错的尝试。”
岱银集团“订单班”这种“毕业即上岗、车间即课堂”的培养模式,是我市推动产才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聚焦青年人才这个创新活力之源,不断创新引才留才模式,搭建企业与人才双向奔赴桥梁。我市连续3年创新开展“登高望远、选择泰安”书记县长高校行专项行动,各县(市、区)党政负责同志带队赴高校开展活动234场次,与88所省内外高校建立紧密联系,成功引进6.8万名青年人才;深入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重点建设市级名优专业11个,建成省技工教育优质专业群3个;出台企校“订单式”培养奖励政策,以“订单式”培养促进校企协同,企业与各类院校联合开设“订单班”“冠名班”40余个,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深度融合。
这种“企业得人才、人才得机遇”的良性循环,让“毕业即上岗”的故事持续上演,也让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与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同频共振,为全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注入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