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15日讯(记者 杨文洁)“过去,异地看病就医需要自己垫资后再回参保地报销,材料烦琐,来回办手续也麻烦,现在实现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对我们这种在外地的患者来说实在是太方便了。”我市参保人员于女士患有恶性肿瘤,因退休后照顾在深圳生活的外孙,经常往返于深圳、泰安两地。2022年以后,我市实现了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她在深圳就医时的医疗费用可以直接联网报销,仅2024年度,于女士发生医疗总费用63823.12元,直接联网报销了56999.51元。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为她极大减轻了负担。
2022年,我市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肾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5种门诊慢性大病纳入跨省直接结算病种范围,是全省第一个作为就医地、参保地实现跨省直接结算双向测试通过的地市。2024年年底,我市在原有5种门诊慢特病费用医保跨省直接结算的基础上,将冠心病、病毒性肝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也纳入跨省直接结算范围。
患者在就医地的跨省联网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执行就医地的支付范围及有关规定;执行参保地的医疗保险基金起付标准、支付比例、最高支付限额和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的相关政策。10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让患病参保人跨省求医、购药、报销不再需要来回跑和垫资,大大节省了患者的时间成本。
“我市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仍以省内就医为主,历年比重大约保持在70%以上。跨省异地就医排名前3的地市是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占跨省就医总量的60%以上。”市医保中心异地就医科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参保人员异地申请门诊慢特病认定,可通过线下窗口或网上直接申请办理,并不限制异地就医定点医药机构数量,这为参保人异地就医购药提供了极大便利。
为实现异地就医结算的“加速度”,我市医保部门通过重新建模和改革数据获取方式,10秒钟即可为医保经办机构提供我市作为就医地和参保地的异地就医结算明细数据。同时,我市医保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方法,特别是在异地就医费用审核方面,该部门在日常智能审核全覆盖、按比例抽查审核的基础上,增加专家审核方式,引入更加专业的人员力量对异地就医费用进行再审核,通过多层次审核防线的构建,确保异地就医结算费用的精准性与合理性。
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我市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18.93万人次,统筹金支付0.91亿元,联网结算率98.28%。作为就医地,目前我市175家门诊慢特病定点医疗机构均可完成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