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解放思想协同创新找准需求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22岁的他以生命守护信仰
华灯初上 尽显活力
智慧政务带来优质体验
我市以工代赈项目惠及3791人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5年8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门口”就业增收,截至7月底——
我市以工代赈项目惠及3791人

 

□记者 李皓若

清晨的阳光洒在泰山区化马湾乡北崖村的工地上,村民刘长金正熟练地操作着挖掘机。“以前守着几亩地,从年头忙到年尾也剩不下几个钱。如今在村里工地上挖土方,一天能挣160元,还能学技术,日子踏实多了!”作为我市以工代赈政策的受益者,刘长金的故事正在全市多个村落上演。

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坚持将以工代赈作为拓宽低收入群体就业渠道、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精准施策,全市以工代赈规模持续扩大,效益稳步提升。截至目前,我市共组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91个,较去年增加26%,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更让群众在“家门口”捧起了“新饭碗”,在参与建设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化马湾乡群众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曾面临“守着土地难增收”的困境。土地整理5.81公顷、道路沥青修补罩面1.4万平方米、新建混凝土路3673平方米及烧结砖铺装9378平方米……今年5月,随着总投资505万元的美丽宜居村庄整治项目落地,中央以工代赈资金400万元化作北崖村、想家峪村等5个行政村的振兴动能。项目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建设,预计带动180名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145.7万元。

想家峪村烧结砖铺装现场,返乡农民工刘方菊算着明白账:“这活儿不难,培训两天就上手,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比在外打零工稳定多了。”她身后,砖红色地面徐徐铺展,既改善了村容村貌,更铺就了村民的增收之路。据了解,项目采用“村级合作社承接+群众全程参与”的组织模式,配套开展土方开挖、道路铺装等技能培训12课时,180名务工群众全部接受岗前培训,从“零工”成长为了掌握实用技能的“技术工”。

化马湾乡的实践是我市以工代赈工作的缩影。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中央、省预算内专项投资项目,并在各类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广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今年成功申报的9个中央及省预算内投资项目,获批专项资金4300万元。

专项资金精准落地,就业增收成效显著。截至7月底,我市已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直接带动脱贫人口、返乡农民工和其他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就地就业3791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4078万元,人均增收约1.08万元。随着项目全面开工,预计全年可吸纳带动7206名低收入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较去年大幅增长107%,显著增加参与群众的覆盖面。在带动就业的同时,劳务报酬发放规模同步扩大,全年可累计发放劳务报酬8906万元,较去年增长32%,有效增加参与群众的工资性收入。

为最大限度发挥“赈”的作用,我市以工代赈项目突出“人工为主、机械为辅”特点,重点投向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工程,如村道巷道硬化、乡村生产道路改造、小型排灌沟渠疏浚、生态护坡护坝等。在项目实施中,注重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并积极指导各地依托项目建设开发建后管护等公益性岗位,努力实现“建设一个项目、培训一批群众、稳定一域就业”的长远目标,为巩固就业成果、防止返贫提供有力支撑。

以工代赈,修缮的是家乡路渠坝塘,筑就的是群众增收基业。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以工代赈工作,全力保障已下达投资项目全面开工,加快形成实物工程量。同时,在各类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持续扩大就业吸纳规模,加大劳务报酬发放力度,进一步发挥其“稳就业、促增收、惠民生”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为我市低收入群体托牢幸福底线。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