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汶水 上一版3  4下一版
岩岩泰山
长忆投稿少年时
吟唱天下泰山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5年8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岩岩泰山

 

□赵学法

漫步泰山脚下,常听南来北往的游客用“岩岩”二字形容泰山的巍峨高峻。起初,有人询问“岩岩”的出处,我总是遗憾地摇头作答,场景颇为尴尬,直到读了《诗经·鲁颂》,才知道源自“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句。相传《诗经》305篇由孔子呕心沥血编纂而成,想必“岩岩”二字寄托着鲁人对泰山的无限敬仰,诗行里隐含着巉岩层叠的泰山与儒家文化的深度融合,体现了“稳如泰山”与“浩然正气”的崇高道德境界,寓意国泰民安运势的长久与泰山文化赓续的永恒,故后人有“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一说。

那么,岩岩泰山是怎样形成的呢?

地质学告诉我们,泰山的崛起是地壳运动的杰作。距今约28亿年前,泰山还沉睡在海底。在地壳裂变的过程中,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激烈碰撞,在喜马拉雅山运动的作用下,鲁西地区撕开一个巨大的豁口,劈出一条深邃的海槽,炙热的岩浆趁机喷发,形成巨大的山系。天塌地陷的地壳巨变,唤醒了古老的泰山杂岩,伴随着山崩地裂的呼啸奋力隆起,形塑原始的泰山。距今约25亿年前,鲁西地区发生了一次颠覆性的泰山运动,古泰山奋力挣脱各种力量的牵制,挺胸昂首屹立茫茫大海,拥抱灿烂的阳光。不料约6亿年前华北地区被太平洋板块拉低,地壳大幅下沉,海水汹涌入侵,古泰山随之沉没海平面之下,逐渐被厚重的沉积岩掩埋。此时的古泰山虽然失去了出头之日,但没有就此偃旗息鼓,而是在激荡的海水中打牢根基、积蓄力量,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迨至古生代奥陶纪世末,华北地区在太平洋板块的推动下又抬升为陆地,古泰山再次显露头角,只不过全身挂满了黑乎乎、皱巴巴的沉积岩,样子有点丑陋。其后,华北平原几度升降,时陆时海,古泰山蒙受数次欺压而不气馁,不在乎一时的出没沉浮,耐心等候挺直腰板的时机。机缘终于来了,约1亿年前,在燕山运动的强力挤压下,古泰山在石破天惊的剧烈震荡中一跃而起,南坡被大自然的鬼斧砍出三条断层,形成群峰争秀的格局,同时将处于断裂北盘的古泰山不断推高,在穿云裂石的呼啸中抖落剥蚀覆盖于身的2000多米沉积岩,原始的泰山杂岩重见天日,恢复了古风旧貌。约3000万年前,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基本定型,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雷电的捶打、风雨的洗涤、溪流的切割和寒暑的打磨,雕刻为海拔1532.7米的华北平原东部第一高山,巧绘了围绕玉皇顶的112座秀峰、98处崖岭、102条溪谷、64池瀑潭、72窟洞穴、72眼名泉等锦绣图景,构成了群峰拱岱、山水相依、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恢宏气象。至此,泰山经历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全过程,经受了海沸山摇的严酷考验,饱尝了风吹浪打的苦涩滋味,体验了沧海桑田的显晦荣辱,在千锤百炼中强壮了筋骨,培育了百折不挠的性格,锻造了岿然不动的定力,树立了刚劲挺拔的形象。

仅凭这些,地处齐鲁交界处的泰山还不至于受到鲁国朝野的共同推崇,真正令鲁人顶礼膜拜的,是厚重而灿烂的泰山文化。他们在朝拜泰山的途中,能够听到新石器时期泰山之阳部落先民创造大汶口文化的号子声,能够见证泰山兴云作雨滋润万物、旭日东升温暖生灵的神奇,能够感受泰山拔地通天、直插云霄的峻崿,在威震四方的泰山面前甘愿俯首帖耳、五体投地。相传孔子数次考察泰山,发出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将儒家视野扩展至五湖四海。秦始皇在泰山极顶刻石明志,宣扬嬴秦帝国一统天下、长鞭御宇的大德巨献。汉武帝东封泰山,忘情地惊呼:“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将目光投向辽阔的蒙古草原和遥远的西域大漠,在山巅耸立巨型石阙,以不铭一字的方式,宣示了开疆拓土的勃勃雄心和无以言表的文治武功。明太祖朱元璋削去泰山封号,恢复了至高无上的神位,感触颇深地喟叹:“岱山高兮,不知其几千万仞;根盘齐鲁兮,不知几千百里,影照东海兮,巍然而柱天。”将励精图治的宏愿寄托于崇山峻岭,表达了对泰山的由衷钦佩之情。杜甫望岳诗兴大发:“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赞美了泰山的钟灵毓秀,昭示了心驰神往的高远志向。李白高呼:“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厉。”“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宣泄了胸中的豪迈之气,吐露了浪漫色彩的理想抱负。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言论》中则对擎天捧日的泰山热烈追捧、赞不绝口:“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自古以来,盛赞泰山的诗文画卷以及石刻碑碣浩如烟海,不计其数,由此可见泰山的魅力所在。

于是,岩岩泰山被鲁国人视为精神支柱,被历代帝王钦定封禅祭祀的圣山,被各门宗教辟作传经布道的洞天,被文人墨客当作寄情山水的载体,被普罗大众奉为祈求平安的心灵靠山,被天下游客选为心仪向往的文化乐园。五千多年来,朝拜泰山的信众从未断流,泰山文化的传承从未中止。人们不断抬升泰山的神圣地位,终于把泰山打造成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和精神山,成为人们心中的“擎天一柱”,将泰山推上了“五岳独尊”的崇高地位。郭沫若先生一言以蔽之,称泰山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国外汉学家们则说泰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1987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卢卡斯先生一行考察泰山后大为惊讶,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认为泰山完全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四条标准:是为“代表地球演化的各个主要发展阶段的典型范例”;是为“代表陆地、淡水、沿海和海上生态系统植物和动物群的演变及发展中重要过程的典型范例”;是为“具有绝妙的自然现象或稀有的自然景色和艺术价值的地区”;是为“具有价值的自然和物种多样性的栖息地”。同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巴黎召开第十一届全体会议,全票通过了泰山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清单》的决议,使泰山荣登联合国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宝座;2006年9月,在英国贝尔法斯特举行的第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会议上,泰山以显著而完整的地质特征征服了所有的评委,评委们一致同意将泰山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至此,泰山成为集文化、自然、地质三重世界遗产于一身的世界名山。泰山的名冠天下,进一步加高了中华民族的“国山”地位,在国人的心目中显得愈发雄伟高大。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流汇集泰山,游客不断增量,许多时段摩肩接踵,迫使管理部门不得已设闸限流。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些河,为什么人们如此钟情于泰山?细观访客的游走路线,发现许多人不仅迷恋于峰回路转、高山大川,还醉心于探幽寻奇,争相一睹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碧霞宝光、黄河金带、隆冬雾凇等奇观异景。原来,泰山除了雄峙天东的壮美外,还具有阴柔可爱的一面。著名文化学者杨辛在《泰山颂》一诗中写道:“高而可登,雄而可亲。”千嶂叠翠的泰山峰峦,无论多么的突兀险峻,都是可攀可登的;无论多么的雄壮巍然,都是和蔼可亲的。在泰山的峰岭之间行走,能够真切感受飘逸云雾的柔情、徐徐清风的拂面、潺潺溪水的润滑、苍翠山林的闲适、劲松苍柏的坚贞、茵茵绿草的绵软、林间小道的幽静;悦耳地听得到争鸣百鸟的欢唱、古刹梵音的悠长、道观音律的婉转、林海轰鸣的交响、瀑流跌落的喧嚣、湖泊涟漪的漫卷、山泉叮咚的弹拨、洞穴气旋的喘息……哦,我终于明白,泰山的壮丽是由柔美衬托的、成全的。若非刚柔相济,岩岩泰山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曾经好奇地询问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为什么不辞辛劳地前来游览泰山?他开心地笑了笑,沉吟片刻说:“因为泰山有大胸怀,欢迎我们来。”是的,泰山的胸怀是博大的、宽广的,具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非凡气度。泰山在固守传递本土文化的同时,也主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故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持续力。两千多年前的秦相李斯就曾说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岩岩泰山,不仅欢迎历代帝王举行封禅祭祀活动,也允许平民百姓登山祭拜神灵;既允许唐明皇亲撰亲书的《纪泰山名》洋洋洒洒地镌刻于大观峰,也容忍黎民百姓在泰山勒石留痕;不仅对川流不息的文人高士来者不拒,对辛勤劳作的挑工樵夫也不歧视小觑;从不禁足器宇轩昂的达官贵胄,也不限制布衣素装的信男善女;既呵护国内的芸芸众生,也善待域外的多种面孔;在喜欢松柏染翠的同时,也怜惜形态各异的草木芳菲……泰山,具有包容天下、亲和苍生的胸襟和“呼吸宇宙,吐纳风云”的气量。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当数泰山的“三教合一”。泰山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圭臬,兼容释道两家。自从孔子涉足泰山、传播儒学开始,就铺就了儒家学说的底色,划定了泰山文化的中轴线,犹如定海神针那样稳固如磐。其后进驻的佛家和道家,无不接纳儒家文化的元素,演化为独具泰山特色的释道文化。尤其是北宋初年泰山学派的领军人物石介、孙复、胡瑗三先生首开理学先河,对泥沙俱下的儒家经学去伪存真、披沙拣金、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率先举起了儒家理学的旗帜,刷新了泰山文化的面貌,厘清了文化传承的正统脉络。释道两教也被晕染成地地道道的泰山系,三教形成了有机融合、和睦共处、同舟共济的生动局面。泰山逐渐成为三教融合的样板,其影响辐射天南海北,扩散天涯海角,为实现舶来宗教中国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泰山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才保持了泰山文脉的连续性、创新性和统一性。恰是泰山广博的“海天之怀”,才聚合为永不泯灭的“华夏之魂”,使岩岩泰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住在泰山南麓,感觉很踏实、很惬意、很宽心。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