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汶宁 李雪
在泰安市宁阳县鹤山镇,提起王长义、王长信两兄弟,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一声“信义兄弟”。从拉着地排车走街串巷的贩粮人,到如今金麦香面粉厂的“粮掌柜”,几十年间,他们的生意变了样,但不变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诚信。正是这份诚信,让当初需要他们下乡收粮的农户和商贩,如今心甘情愿地拉着粮食上门,也让“信义兄弟”的称呼,在乡亲们口中越叫越亲。
一杆老秤立根基
走进金麦香面粉厂,一辆辆三轮车排成长龙,粮仓内金黄的小麦堆积成山,全自动面粉加工车间机器轰鸣,成品仓库内工人忙碌有序,装车、过磅、登记、发车,高效流畅。
“诚信经营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行动。这不是一两年的事,而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坚守。”在粮仓内,哥哥王长义轻抚着一杆老秤,乡音里透着坚定。这杆秤从兄弟俩拉地排车贩粮时就跟着,称过无数粮食,也称出了他俩在乡亲们心里的分量。
1983年,兄弟俩开始收粮食。“当时我们县酒厂正好缺地瓜干酿酒,我俩一合计,凑了300元钱,说干就干!”王长义回忆说。那时候每天天不亮,兄弟俩就推着地排车、扛着老秤,走村串户收粮去了。
“粮食买卖,称的是斤两,量的是人心。”王长义拍了拍那杆老秤,“这秤砣一拨,40公斤粮食瞬间就能变成30公斤,门道多着呢。”当时不少“粮贩子”变着法子坑骗农民,可他兄弟俩清楚,每粒粮食都是乡亲们的血汗,因此,收粮时兄弟俩只认一个理儿——“钱不如人值钱,秤不如心实在”,粮价从来不压,秤砣从来不马虎,绝不会缺斤少两。
1997年,兄弟俩收购了汶上县杨店镇卢庄村于秀文家的100吨玉米,答应腊月二十六结清17.5万元粮款。那天,恰好下起了大雪。王长信担心对方着急,也担心雪后道路结冰无法通行,硬是顶风冒雪前去送款。20公里雪路,摩托车在路面上直打滑,他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等赶到于秀文家时,王长信已经成了一个雪人。于秀文攥着粮款,大为感动,要杀鸡款待。王长信摆摆手:“应该的,做生意就得说话算话。”说完又钻进风雪里往家赶。
1998年的秋天,兄弟俩把收来的小麦送到面粉厂。昏黄的灯光下,会计算完账将厚厚一沓人民币递过来。兄弟俩没细看揣进怀里就回去了。到家一对账:咦,怎么多了2000元?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人家发现少了钱该多着急!”兄弟俩一合计,当即发动车子就往面粉厂赶。100多公里坑洼路,等到天蒙蒙亮时才赶到。满脸疲惫的王长信敲开面粉厂大门,老板看见他眼圈就红了,紧紧攥着他的手不放:“兄弟,你可真是个大好人呐!”打那以后,只要是他哥俩送的麦子,厂里连磅都不过,全凭他俩报数,分量从来没错过。
“老王家的秤最准!”几十年来,兄弟俩收粮从不缺斤短两,乡亲们认准了这份实在,愿意把粮食留给他们,有时宁肯多等几天也要让他们来收。
一诺铸就“粮银行”
“金泗皋,银王卞,要吃麦子下鹤山”,这句话道出了鹤山小麦的好名声。2005年,凭借多年走村收粮攒下的好口碑,王长义兄弟俩建起了金麦香面粉厂,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