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穆姝琪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安驾庄镇升家庄村的荷塘中,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一群白鹅悠然游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78岁的回族老人杨灯法站在新建的观景栈道上,望着这幅“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画卷,眼角的皱纹里满是笑意:“谁能想到啊,三年前这里还是条堆满垃圾的臭水沟。”
升家庄村这个全村138户、406人皆为回族的小村庄,曾因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而发展得步履蹒跚。自与省民宗委结对成为党建联系点后,升家庄村积极整合土地资源、重塑生态基底、激活红色基因、创新治理模式,实现了从“后进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转身。2024年,升家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6万元,昔日的穷村寨如今正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答卷。
从零散田到“聚宝盆”
土地里长出新希望
“以前村民各家种各家的地,地块零散得像碎玻璃,好技术根本推不开。”升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如强蹲在田间,手指抚过挺拔的玉米秸秆,话语里满是欣慰,“现在土地实现集约经营,用上了减垄增地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既省劲又高效。”
土地整合曾是块“硬骨头”。升家庄村村民世代守着“一亩三分地”,对集约化经营顾虑重重。该村“两委”班子带着党员组成攻坚队,挨家挨户算经济账、讲发展理:“户户零碎田,除去成本落不下多少;整合后统一管理,亩产增两成,集体还能分红。”真诚沟通终于打消了村民顾虑,升家庄村成功调出“一块田”。
规模化种植让土地焕发新生。通过新技术应用,升家庄村集体年收入增长30%以上,“种好一块田,增收十万元”的目标成为现实。伴随着土地集约化,基础设施同步升级,2.3万平方米“巷巷通”水泥路铺到“家门口”,86盏太阳能路灯照亮夜行路,1500米防渗排水沟解决了淹院难题,800棵冬青树沿环村路架起绿色长廊。
“以前下雨出门一身泥,天黑摸不着路。”正在文化广场锻炼的村民米朋说,“现在路平灯亮,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了。”
从“垃圾沟”到景观带
生态里酿出好收益
“快看,那有只小龙虾!”荷塘边,孩子们欢快的叫声惊起几只白鹭。这片3000余平方米的“荷塘月色”景观带,如今是升家庄村最亮眼的名片,然而曾经这里却是村民避之不及的“垃圾沟”。
“以前沟里堆满垃圾,夏天臭味能飘半条街,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跑。”升家庄村会计刘静回忆道。2022年,借助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该村下定决心进行整治,清淤除障、修建3处拦水坝、种莲藕、放虾苗,一套“组合拳”让臭水沟焕发新生。
“藕虾混养”的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夏季赏花、秋季捉虾、冬季采藕”的全季产业链,每年为升家庄村集体增收超6万元。5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内,研学车辆络绎不绝。升家庄村河道治理与陈家埠村无缝衔接后,将形成1000米生态景观带。该村致力于打造“十里荷花廊”特色旅游线,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从尘封史到“活教材”
红色记忆凝聚精气神
“这是米英俊当年用过的马刀。”在泰西回民抗战记忆馆里,讲解员向参观者讲述着祖辈的抗日故事。这座430平方米的纪念馆内,系统展示了回民支队的抗战历史,开馆3年来已接待游客4.2万人次,成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这段光辉历史曾在升家庄村渐渐尘封。“2021年,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民族村创建,我们深入挖掘米英俊民族团结抗日事迹,争取35万元少数民族资金,总投资94万元建成纪念馆。”杨如强说,“红色基因是最宝贵的财富,要让后代永远记住那段历史。”
如今,升家庄村深度融入“三位一体”片区发展规划,串联马家埠民俗博物馆、红色博物馆等景点,延长研学产业链。1000米长的文化一条街,“花开齐鲁石榴红 桃都儿女心向党”等主题宣传版面醒目亮眼;傍晚的文化广场上,35人广场舞队伴着《爱我中华》的旋律起舞,太阳能路灯照亮群众的笑脸,奏响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
从“难议事”到“畅沟通”
治理创新汇聚向心力
“以前村里议事,要么在干部家,要么在大槐树下,人很难凑齐,事儿也议不透。”升家庄村村民米建国坐在红石榴议事凉亭里,看着墙上的“两联四为”公示牌说,“现在依托‘支部联网格、党员联农户’机制,开展‘学、议、干、评’活动,干部进得了门、说得上话、交得了心,心里亮堂着呢。”
这个创新打造的红石榴议事凉亭成了村民议事的“主阵地”,实现“小事凉亭议、难事共商议”。同时,升家庄村便民服务中心的“红石榴”服务窗口前,党员轮流坐班,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服务等一站式服务,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服务不打烊”。“我们就是想让村民在‘家门口’把事儿办好,感受到便利和温暖。”正在为村民办理医保手续的党员王立说。
站在升家庄村的村头眺望,“十里荷花廊”的雏形已现,田田莲叶正沿着河道向远方铺展;村中的红色研学线路上,不时有寻访者驻足聆听那段民族团结的抗战往事;而“红石榴”的意象,早已从议事凉亭、服务窗口蔓延开来,成为刻在村民眉宇间的默契与认同。
这个回族小村庄的故事,不仅是一份书写在大地上的“振兴答卷”,还是一曲唱给新时代的“团结赞歌”——它印证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像手足兄弟一样并肩前行,就没有达不到的远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无数个“升家庄村”正以团结为笔、奋斗为墨,书写着各民族共同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