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5日讯(记者 徐文莉)捞豆洗豆、漂洗磨浆、过滤沉淀……一套完整的流程运作下来,成型的绿豆粉皮躺上夹板,开始沐浴阳光。4日,记者走进周家吊桥绿豆粉皮生产厂房,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生产设备和工具,户外是一张张晶莹剔透的绿豆粉皮。
车间里,电锅炉和不锈钢帘子锃光瓦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豆香。只见工人手持铜旋子熟练地进行淀粉浆定型,不一会儿,成型的粉皮便被均匀地平铺在帘子上。如此循环,待帘子上粉皮铺满后,再拿到室外进行晾晒。在室外晾晒区,一帘帘粉皮整齐划一地依次摆放,一张细密的白色纱网把整个区域包裹起来。
为提升传统食品影响力,扩大生产规模,现代生产模式逐渐进入传统食品加工车间。“我们把传统燃煤炉换成了电锅炉,将晾晒的工具由竹帘改进为不锈钢帘,对晾晒场也进行了全封闭改造,防范鸟类啄食和尘土附着,现在的产品既卫生又环保,品质更高,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周家吊桥绿豆粉皮第七代传承人周长青说。周长青注册成立泰安市周家吊桥食品有限公司后,将以往的家庭作坊升级为生产加工企业,周家吊桥绿豆粉皮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日生产能力由之前的4000张提升到1万张,“泰安老字号”“齐鲁金牌小吃”“泰山名吃”的名号愈发响亮。
“一桌宴席均有剩,唯有粉皮吃个净。”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阳绿豆粉皮制作技艺的突出代表,周家吊桥绿豆粉皮历经数百年积淀,从皇家贡品走上百姓餐桌,深受消费者喜爱。如今,传承与发展的重任落到周长青的儿子周广文肩上。作为“00后”,周广文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医学专业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小时候经常看爷爷做粉皮,那股绿豆香在心里记了20多年。祖辈传下来的宝贝,我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决不能断了根。”周广文说。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周广文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开展电商直播带货,在视频号、抖音、京东、淘宝、天猫等平台“安营扎寨”,把直播间搬进生产车间,实景展示粉皮制作过程,讲述家族与粉皮的故事,介绍粉皮特点及食用方法,粉丝量和订单量一路看涨。此外,他还在线下积极参加各种展销活动,瞄准大城市餐饮市场,与苏、浙、京、津等地多家餐饮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让“泰安老字号”走出山东、勇闯全国市场。
周家吊桥绿豆粉皮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周广文将新厂设在紧邻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的地方,为学生研学提供了便利。“我们打造‘非遗工坊’,给孩子们搭建了近距离接触非遗的平台。孩子们亲自动手,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粉皮制作全过程,直观感受传统技艺魅力,让非遗在互动中‘活’起来。”周广文说。
在第八代传承人周广文的引领下,周家吊桥绿豆粉皮如今已驶入发展“新赛道”,在传承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但坚守的东西却始终未曾改变,祖传配方和核心工艺的“老底子”一直都在延续。“精选优质绿豆、纯手工制作、无任何添加剂、制作中除水和绿豆外别无他物,这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立足的根本。”周广文表示。
在宁阳,像周广文这样的“00后”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多,他们传承先辈衣钵,致力于做大做强地方特色美食,在创新中守护传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