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泰安日报 4下一版
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一眼望千年 故事从“新”说
公 告
我市2家集群入选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我市1个项目入选全国妇联“巾帼牵手计划”
“网络身份证”给个人信息筑起“防火墙”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8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眼望千年 故事从“新”说
——看泰安文旅演艺如何升维“破圈”?
 

□记者 柳萍 李雪 秦浩/文

记者 陈阳 通讯员 董敏/图

夜幕低垂,繁星闪烁。

当清凉的山风拂过,观众置身亿万斯年的泰山山水间,观赏着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的演出,这一刻,一眼千年的时光穿越身心,震撼而浪漫,令人沉醉不已。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泰山的自然山水为背景,以泰山文化为主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泰山封禅、民俗风情融为一体,浓缩成70分钟的山水实景演出。16年来,这场演出已成为泰山旅游的标志性项目。

自2024年底开始,泰安市全面启动《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的升级改版工作。经过半年精心打磨,于2025年5月1日正式首演。据统计,升级改版后的“封禅大典”“五一”假期上座率同比增长39%,净收入同比增长57%,截至7月31日,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单日最高观演人次突破3200人。

“观封禅,识泰山”。通过一场剧,认识一座山,爱上一座城。在泰安,除《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外,一个个精心打造的实景演艺项目,成为留住客人、扩大消费,助力文旅“破圈”的重要因素。

这正是泰安市深入践行文化“两创”,持续做好“泰山+”文章,塑造更多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用故事思维和场景思维创新性讲述地方历史文化故事、将“流量”变“留量”的生动实践。

文旅演艺是地方历史的一种凝练书写,也是地方文化的一种诗意表达,更是撬动文旅市场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泰安市把发展文旅产业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快实施“串珠成链、山城联动、全域融合、转型升级”战略。在2025年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泰安市委书记杨洪涛特别提到,“大力发展演艺经济、夜间经济、商圈经济,将山的‘流量’转化为城的‘留量’,推动泰安文旅二次创业、再创辉煌。”

通过演艺的形式,将古老的故事从“新”讲述,让泰安被更清晰地“看见”。

“故事”化叙述

连人脉、畅经脉、续文脉

山水无言,故事传声。

一个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历史遗迹和景点是静态的,但好故事让他们“活”起来,更加生动、可感。泰山自古以来便是历代帝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封禅之地,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有着取之不尽的故事素材。游客在游览泰山时,自然而然会想了解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这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立足于泰山封禅故事打造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最早于2010年正式开演,至今已连续运营16年。

升级改版后的演出,融入更多“故事思维”,将泰山历史文化转化为具备沉浸感、参与感、传播感的体验产品,让游客留下深刻记忆、产生情感认同。

讲故事要讲究方法。如何让观众沉浸于文旅故事中,达成情感深度共鸣?

关键是写好讲故事的“本”。写封禅,不能只写封禅,也要写泰山和泰安,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故事托起“山城联动”效应。

泰安市泰山封禅大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端增介绍,此次改版由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亲自操刀,突破传统帝王封禅的单一叙事,以“小石头”跨越千年的奇幻之旅为主线,串联起“文化起源、秦王封禅、万国朝宗、诗圣望岳、苍生祈福”五大篇章,展开一幕幕跨越时空的场景对话,展现了泰山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多元内涵。

还要创新讲故事的“术”。故事唯有以游客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才能真正入眼、入耳、入心。改版后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深度融合声、光、电及前沿数字技术,让沉睡的历史栩栩如生、触手可及。

在场景设计上,演出引入了338台全新数字化灯光设备及整套灯光操控系统,新增LED车台屏幕、激光表演器等沉浸式声场系统。AI技术的赋能尤为亮眼——神秘的部落图腾、奔腾的黄河之水、气象万千的大唐盛世……这些曾经模糊的文明图景,在科技加持下变得无比清晰、生动且震撼。此外,演出还融入了挑山号子、山东梆子、泰山皮影等非遗民俗,展现泰山人文精神与烟火气息。

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有机结合,使得文旅演艺既是旅游产品,更是文化作品。新版封禅大典演出把“此景”“此事”“此人”融合起来,把“山脉”“水脉”“心脉”贯通起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文化的认同,真正做到了连人脉、畅经脉、续文脉。

“新版演出从单一的帝王封禅主题拓展为多维度文化表达,我们希望通过更浪漫有趣、更有参与感的表现形式,丰富观众体验,拓展受众群体,以进入故事的方式深入感受泰山文化。”编剧梅帅元说。

讲故事是跨过隔阂、联结人心的好方法。西安打造的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把重心聚焦于“爱情”这一更贴近普罗大众情感的故事主题;武夷山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演绎武夷山茶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故事;《海上有青岛》则对历史故事进行创作改编,充分融入青岛的商贸文化、民风民俗、海洋科技等元素。

“‘故事思维’是文旅融合的催化剂,是让风景和历史会说话、能招手的密码。当人们在文旅空间中重新领略与感知,唤起的就是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体认同。”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周郢说。

沉浸式“场景”

深度融入、主动参与、情感交互

入得其境,方知其美。

在文旅体验中,什么能让人“上头”?很难一言蔽之,或许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也可能是打破边界的惊喜。

形式或许千变万化,但核心始终如一:构建一个富有强大感染力的叙事空间,向游客发出无法抗拒的“邀请函”,引导其主动踏入精心编织的“场景”之中,还能在游客心中激荡出长久的回味与思考。

“我抢到泰山福气啦,这次来泰安旅游的体验太棒了!”上海游客李女士看完《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后,兴致勃勃地炫耀手中的“福馒头”。这份纯粹的喜悦,正是“上头”体验最生动的注脚。

改版后,剧情内容和观看、演出空间更加突出沉浸感。除在剧目、舞美、场景等各方面全面升级外,有一个细节令观众印象深刻,那就是“小石头”的奶奶从头至尾都在“蒸馒头”。这绝非简单的场景填充,而是深植于泰安地域生活肌理的文化符号。当剧情推进至“苍生祈福”的高潮,这锅承载着人间烟火与泰山灵气的“馒头”——特制的小包装面食,化身具象化的“福气”,被演员撒向观众席。刹那间,无形的祝福变成了可触摸、可感受、可带走的实体。

下转02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