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4日讯(记者 李皓若)从婴儿时期的第一颗乳牙萌出,到老年阶段的牙齿维护,人们在各阶段应如何守护牙齿健康?近日,市口腔医院修复科副主任医师姜涛做客健康科普大讲堂,解读全生命周期的口腔健康密码。
对于0至3岁的婴幼儿,不少“新手爸妈”认为乳牙迟早要换,不用太在意。对此,姜涛表示这是常见的误区之一:“乳牙不仅承担着咀嚼功能,还关系着颌骨发育、恒牙萌出和语言学习。”他建议,对于0至6个月的宝宝,每次喂奶后要用医用纱布蘸温开水,轻轻擦拭其牙龈、上颚和舌头;对于6个月至2岁的宝宝,待其第一颗乳牙萌出后,推荐使用硅胶指套牙刷或软毛婴儿牙刷;宝宝2至3岁时,过渡到小头软毛儿童牙刷,每次刷牙至少2分钟,并培养其“睡前刷牙后不再进食”的习惯。“特别要警惕‘奶瓶龋’。”他强调,不要让宝宝含奶瓶入睡,夜间喂奶后一定要清洁口腔。
“现在门诊中每5个换牙期儿童就有1个出现‘双排牙’。”姜涛表示,在3至12岁儿童期,不少孩子新牙已长出,但乳牙还没掉,“这主要与饮食过于精细有关,建议3岁后就要给孩子吃需要咀嚼的食物,通过咀嚼刺激颌骨发育,为恒牙萌出创造足够空间。”同时,他提醒,发现“双排牙”要及时就医,以减少对恒牙的影响。
对于儿童龋齿预防,姜涛介绍了窝沟封闭技术。“就像给牙齿穿上防护服,可有效预防70%的龋齿发生。”他详细介绍了3个关键时期,即3至4岁、6至7岁和11至13岁。
在12至18岁的青少年期,很多孩子想做牙齿矫正,姜涛表示,正畸治疗就像“颌骨塑形”,时机很关键。女孩11至13岁、男孩12至14岁是黄金矫正期,此时恒牙基本萌出,颌骨还有生长潜力,矫正效果好、时间短。“但有些情况需更早干预。”姜涛说,“比如‘地包天’最好在3至5岁就开始矫正,严重龅牙在8至10岁开始干预。”
在18至60岁的成年期,不少“上班族”出现过刷牙出血的情况,姜涛表示,刷牙出血是牙周病的早期信号,“压力确实会间接加重症状,但根源还是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他建议,早晚刷牙,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并使用牙线;每餐后用清水漱口;每年进行1次口腔检查及洗牙,及时清除牙结石。如果出血现象持续超过一周,或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等症状,必须及时做牙周检查,早期牙周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避免牙齿脱落。
“洗牙是预防牙周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姜涛解释,牙结石就像贴在牙齿上的“水泥块”,长期堆积会压迫牙龈,导致牙龈萎缩。洗牙清除牙结石后,原本被压迫的牙龈需要时间恢复,露出的牙缝其实是早就存在的。正规洗牙(超声洁治)不会损伤牙釉质,建议选择正规医院或诊所,健康人群每年洗牙1次,牙周病患者遵医嘱3个月到半年复查。
针对孕妇特殊群体,姜涛表示:“孕期激素变化会使牙龈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使孕妇对牙菌斑的刺激更敏感,原本轻微的牙龈炎会加重。”他建议,备孕前做好口腔检查,孕期注意口腔清洁。
“缺牙不补不仅影响吃饭,还会导致面部塌陷、发音不清。”姜涛表示,修复方式有3种,即佩戴活动假牙,适合多颗牙缺失的情况,价格较低,但异物感明显;固定桥需磨损邻牙,适合缺牙少的情况;种植牙效果最好,不损伤邻牙,但对全身健康有要求。
最后,姜涛总结了口腔健康的护理原则。他建议,要建立科学的清洁习惯,每天早晚刷牙,配合牙线或牙间刷清洁牙缝,饭后漱口,特别强调刷牙时间不能少于2分钟;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很多口腔疾病早期无症状,定期检查能实现“早发现、早治疗”;要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减少高糖食物和酸性饮料的摄入;戒烟限酒;适量饮水,保持口腔湿润,促进唾液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