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小东/文 陈阳/图
清晨6时,晨曦刚刚漫过岱庙的檐角,骑手们已穿梭在泰山区的街头巷尾。送餐间隙,有的骑手掏出手机随手拍下路边松动的井盖,并将照片发到“益骑共治”微信群里。这样的举动,是他们从“旁观者”变成社区“信息员”的开始。“以前送餐只顾着赶时间,现在发现问题顺手拍下来报上去,推动社区问题快速处理,心里很踏实。”一名骑手说。
类似的场景,在泰山区的大街小巷时常上演,而这也正是泰山区探索网约配送员融入基层治理的一个个缩影。近年来,随着新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泰山区的网约配送员队伍已达1500余人,暑期兼职配送员加入后更是突破2000人,人数接近全市网约配送员队伍的一半。面对这支穿行于城市“毛细血管”的新生力量,泰山区委社会工作部以“1332”工作思路为牵引,织密组织网、做强服务链、搭建治理桥,让骑手从治理对象变为治理力量。
组织覆盖
为流动“蜂鸟”筑巢安家
“过组织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美团老县衙站点党员骑手王硕坦言。流动党员如何“归巢”,是网约配送行业党建的首要课题。
“2022年4月,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外卖行业党委(现网约配送行业党委),随后在宝龙城市广场建立起区级网约配送行业党群服务中心。”泰山区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区网约配送行业党委副书记边旭东介绍,泰山区组织网约配送行业党委、街道、社区,对全区12个网约配送站点1500余名从业人员进行全覆盖走访,摸排出党员10人。随后,泰山区网约配送行业党委指导财源、岱庙、泰前等街道,依托社区或商圈党委,采取单建、联建等方式建立网约配送党支部3个。组织找到了党员,骑手党员也找到了“家”。
在泰山区网约配送行业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开放式的办公区集纳了党建咨询、健康证办理、社保缴纳等20项服务。骑手们称之为“红色加油站”。“我们完善‘从业人员—星级骑手—党员—党员管理人员’递进培养链。”泰山区市场监管局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促进科科长李桦说,这种“成长看得见”的培养模式让更多骑手有了追求的方向,目前已经有12名骑手递交入党申请书,3名党员骑手被确定为站长助理进行重点培养。
“支部亮旗帜,党员亮身份,车辆亮标识,服务亮承诺”,在党群服务中心的展示墙上,“四亮”活动照片格外醒目。针对骑手早出晚归的特点,泰山区创新推出“晨间党课”“网上主题党日”活动,把组织生活开到送餐间隙。泰山区还选派部分站点所在社区“两委”成员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推动社区党组织与网约配送党支部联建共建,通过活动联办、阵地联用、党员联育,推动党建工作规范提升,组织之网越织越密。
暖心磁场
从“给予式”服务到精准化关怀
“希望顾客能理解我们一些”“我们努力奔跑,希望大家焦急的时候,再等一等”“希望社会公益组织儿童节多关爱一下外卖小哥的子女”“希望夜光灯牌全城普及”……在泰山区网约配送行业党群服务中心和各暖新服务驿站,都有一面贴满心愿便签的墙,骑手在这里写下心愿,泰山区结合这些内容,帮助骑手完成心愿、解决问题。
用真心方能换真情。岱庙街道东湖社区率先试点建设“骑手友好社区”,安装夜光楼牌,设置“骑手友好线路图”和“小哥心愿角”,精准对接骑手需求,为骑手送餐提供便利。东湖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士斌介绍:“我们专门腾出空间建设了暖新服务驿站,放置微波炉、矿泉水、充电器、急救包,24小时向骑手开放,让骑手来小区送餐的时候能歇歇脚、充充电、喝点水。”
泰山区深谙“以服务聚人心”的道理,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第三方公司,实体化运营网约配送行业党群服务中心,新建一批暖新服务驿站,扩展餐食补给、电池更换及车辆维修等服务事项。
57家爱心食堂、171家爱心药店、25家爱心医院(诊所)为骑手提供就餐折扣、优惠购药等服务;在市中心医院试点推行二次配送,解决送餐高峰期“楼难上”的问题;出台《骑手友好社区建设标准》,指导东湖、向阳等10个社区试点建设“骑手友好社区”,破解“门难进、路难找、车难停”等问题;引进的第三方公司铁塔能源运营中心建设120多处换电站,开通24小时救援,为骑手提供免费检修和成本价换件服务……泰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区委“两新”工委副书记宋慧婷介绍,如今,在泰山区已形成专属网约配送员的“15分钟服务圈”,占地1200平方米的泰山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指导服务中心正在规划建设中,建成后可为新就业群体提供4大类16项服务。与此同时,泰山区积极实施“安居工程”,筹划建设占地1000平方米的“小哥公寓”,未来将推出“一张床、一间房、一个家”,着力解决网约配送员住房难题。
在泰山区,对网约配送员的关爱也延伸到了家庭:暑期托管服务、亲子免费观影、“520脱单计划”、开放幸福食堂……“从解决‘吃饭难、停车难’,到关注职业发展、家庭需求,服务越精细,骑手的归属感就越强。”泰山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安超说。
治理赋能
让“移动探头”点亮社区角落
在东湖社区网格员的手机屏幕上,“‘益骑’共治”微信群消息不时闪烁,其中不乏骑手反馈的问题。“近期送外卖时,看到有些未成年的孩子飞快地骑着自行车在小区里玩耍,感觉非常危险。希望社区可以发一些温馨提示,提醒居民关注孩子安全,看护好孩子。”骑手曹国利发布信息后,社区网格员立即响应,当天就编辑温馨提示发送到居民微信群。
“网约配送员有其职业的先天优势,是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不仅为社区送来外卖,更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活线索’。”张士斌感慨地说,社区人手有限,老旧小区、独居老人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骑手走街串巷,熟悉楼院,稍加引导就能成为社区治理的“千里眼”“顺风耳”。
泰山区抓住网约配送员走街串巷、人熟地熟的职业优势,搭建三大参与平台:问题提报平台让骑手成为“流动网格员”,志愿服务平台组建5支“泰山红骑先锋队”,社区治理平台邀请骑手参加楼头会、协商议事会。“我们有1500多名骑手,相当于1500多双移动的眼睛,能发现许多社区工作者看不到的问题。”泰山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宋洪锦说。
让骑手从“愿意参与”到“主动参与”,积分激励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泰山区制定《网约配送员积分管理办法》,网约配送员向街道或社区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纳一次积1分,提供线索并帮助社区解决问题一次积2分,积分能兑换打折券、生活用品、体检、培训等。“我们不搞强制要求,而是用‘看得见的实惠’引导。”宋洪锦说。有一次,一名骑手因堵车配送超时被差评,社区出具他参与社区治理的证明后,泰山区委“两新”工委会同行业党委联系平台帮他取消了处罚。这种“付出有回报”的正向反馈,让越来越多骑手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中,目前泰山区已有256名骑手担任“流动网格员”“食品安全监督员”等,在行业自律、安全生产、治安预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配送箱贴上文旅标语,骑手化身城市“流动名片”;友好社区设置暖心道旗,“多一声感谢,少一点抱怨”的标语促进居民与骑手理解互信;小区消防通道上堆积杂物,骑手拍照反馈后当天就被清理干净……泰山区用暖心服务把网约配送员这支“流动大军”变成基层治理力量的“有益补充”。从组织覆盖到暖心服务,再到治理反哺,泰山区的探索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当城市真心拥抱这些流动的“蜂鸟”,他们翅膀扇动的风,终将让整座森林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