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董文一
夏日的泰安,骄阳似火。7月24日,文化路施工现场,工人正挥汗如雨地铣刨主路路面、铺设辅路道板。家住玉都欣苑的王秀双每天傍晚总要绕道来看看进度,“这条路我走了20多年,每一个砖缝里都是回忆,如今这路要‘脱胎换骨’了。”她笑着指了指路旁刚安装的路沿石,“听说以后这儿绿地开放共享后,可以休憩乘凉,我们老邻居都盼着呢。”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工作要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在泰安,一场推进城市品质提升、改善人居环境的城市更新行动正酣。文化路更新项目是今年我市城市更新的破题之作,这条全长2公里的老路,正经历一场从“功能修补”到“灵魂重塑”的蜕变。在我市城市更新的蓝图中,修一条路,从来不只是铺平沥青、拓宽车道那么简单。修路,不止是修路。
修路,更要修出“民生温度”
文化路的“老年病”由来已久,道路基础设施日益陈旧、空间布局无法满足爆发式增长的车辆通行需求等问题渐显,与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差距日增。人行道地砖缺损,路面病害导致积水溅湿裤脚;放学时段,学生、电动车在狭窄路面上“打结”……“以前送孙女上学,500米路要走15分钟。”居民刘霞的抱怨,道出了老文化路的尴尬。
民声即哨声。2025年初,市委、市政府将文化路改造列入2025年城市更新及城建重点项目,市城市管理局组建工作专班,带着设计和施工团队蹲点调研、建设,在市财政等部门的积极保障下,项目按计划加快推进。“前期单是道路调研,我们来来回回就不下50趟。我们记录下早高峰的每一个堵点,测量每一处盲道无法通行的台阶,甚至统计了学校附近能停多少辆电动车。”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许刚坦言,“城市更新不是‘纸上画图’,得用脚步丈量出真实需求,微信运动步数2.5万步是基本。”
改造方案里藏着细腻的“民生密码”。主路面采用改性沥青,耐磨、降噪;人行道和盲道铺设新型石砖,美观、硬度高、耐用,设置了完善的无障碍设施,方便轮椅通行;增设生态步道,供市民休闲娱乐;校门口增设“墨香小憩”,避雨防暑廊亭式的构造,方便家长等候学生,让家长“晒不着、淋不着”;最让居民欣喜的是“开放式绿化带”,将原有封闭绿化带改造为可穿梭的绿化带,方便市民出行,提升沿街商户营商环境,还增添了休憩座凳。“修路连我们歇脚的需求都想到了。”环卫工王师傅竖起大拇指。
修路,更要修出“文化厚度”
文化路,名中有“文”。这条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街,承载着泰安人的集体记忆:沿线的学校、老店、梧桐树,都是城市的“活档案”。如何让改造不“失忆”?设计师张丽的答案是把文化“种”进道路里。
市城市管理局秉持“实、新、俭、印、拓”理念,前期设计规划阶段便深耕细作。“校园常记忆、书香文化路、薪火永相传”的主题定位,既呼应泰山“五岳之尊”的文化厚重,又暗合“斯文在兹”的历史传承,让泰城这条“最有文化”的文化路不止于功能完善,更致力于文脉赓续。
“路名带‘文化’,改造就得对得起这两个字。”张丽翻开规划图,以泰安师专旧址、山东财校旧址、山东水专旧址、泰山中学、山东农业大学五大校园为脉络,通过建设校园记忆溯源墙、发展史、老旧影像资料等元素,展现校园记忆,唤醒市民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以乡土树种为基础,以泰安市花、市树为点缀,在道路两侧,设置2360米独立连贯的园中步道系统,与现有步行系统有机衔接,串联沿线口袋公园、学校等公共空间,构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慢行体系,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阅读街角。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