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山东煎饼香飘首都
284户住房困难家庭确定选房顺序
为居民撑起用电“安全伞”
差异化合格评定构筑“通关快车道”
燃情盛夏 绿茵争锋
毛豆丰收采摘忙
“三跑田”变身“聚宝盆”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5年8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肥城市安驾庄镇着力推动坡耕地治理
“三跑田”变身“聚宝盆”

 

□记者 郑凯 特约记者 纪宗玉 通讯员 穆姝琪

“轰隆隆……”近日,在肥城市安驾庄镇曹家林村坡耕地治理现场,多台挖掘机正开足马力平整土地,原本高低错落的荒坡被削高填低,一眼望去,31.33公顷土地已初显“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现代田园轮廓。“过去这片坡地‘挂’在山上,撂荒多年。现在好了,村里统一治理,不仅多出6.67公顷良田,还搭上了镇里千亩田园综合体的快车。”在现场查看施工进度的曹家林村党支部书记赵卫仿难掩兴奋。

今年以来,安驾庄镇锚定“产业兴镇、乡村共富”目标,把坡耕地治理作为破解山区村发展瓶颈的“金钥匙”。曹家林村南、北两片区共整合各级资金210万元,用“去高填低、开荒拓滩”的精细化改造,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蜕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这不仅是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生动践行,更打开了山区村“向山要田、向地要效”的新空间。

“治理不是终点,效益才是目标。”安驾庄镇党委书记杨仁峰的话点明了治理的深层逻辑。曹家林村北片区24公顷集中连片田正进行表土覆盖,未来将融入安驾庄镇千亩田园综合体,以观光农业为核心,串联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与农旅融合项目;南片区7.33公顷治理完成的坡地上,省农科院专家指导的丹参苗长势喜人。两片区将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采参、冬养生”的四季体验带,通过轮作互补,预计带动周边7个村集体年均增收30余万元。

土地活了,产业跟着“旺”起来。在坡耕地治理区东侧林果“一块田”内,3000株梨树舒展枝叶。“这些梨树长势正好,明年就能挂果,一棵树保守估计产10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10元算,这片林子就是30万元的‘绿色银行’。”安驾庄镇林果工作负责人刘海峰的账本里,算的不仅是经济账,更是“生态富民”的长远账。从靠天吃饭到“点土成金”,山区产业正沿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径稳步升级。

如果说坡耕地治理充实了钱袋子,坑塘整治则增强了幸福感。针对村西头曾臭气熏天的垃圾坑塘,曹家林村“两委”严格履行“四议两公开”程序,投入近20万元,回填土方6000立方米,又争取水利部门美丽移民村项目资金,建成占地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党群“连心亭”、健身器材、太阳能路灯一应俱全,还同步修通了连接广场与村主干道的硬化路,方便村民往来。“以前绕道走,现在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早晚来跳广场舞的有100多人。”村民肖儒明的笑脸上,洋溢着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幸福感。这不仅是对乡村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对精神风貌的重塑,实现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同步提升。

曹家林村的蝶变,不仅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命题,更以“安驾庄样板”回答了“山区村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之问。只要找准小切口,建立好机制,算清综合账,就能把劣势山变成优势山,从穷山沟迈向共富路。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