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娈鸾
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本报推出了“永不褪色的荣光”系列报道,展现退役军人“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的精神内核和使命担当。那些曾身着戎装保家卫国的军人从未远去,只是换了战场,以另一种姿态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创业创新的新战场上续写荣光。
从演训场到乡村振兴一线,从作战室到工厂矿区,无数退役军人用行动证明:军魂永不褪色,奋斗永无止境。他们的这份荣光从未因岁月的流逝而变得黯淡,反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愈发闪耀。有的人在社区网格化治理中续写鱼水情深,有的人带着战场上锤炼出的执行力闯出创业新天地,更多的人将军人的优良作风融入平凡岗位。他们像撒落人间的星火,在各自领域持续发光发热,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军人是一个神圣而光荣的称谓。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他们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主权与尊严,守护人民的幸福与安宁。在和平年代,从抗洪抢险一线到抗震救灾现场,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坚定的身影。他们用汗水和付出换来了国家的繁荣稳定,换来了人民的岁月静好。
退役军人同样值得尊敬与关爱。他们脱下军装,却从未褪去军人的本色。他们把钢枪交回国家,却把责任扛在肩头;他们把军装折叠整齐,却把军魂注入一生。那些浸染汗水与热血的迷彩身影,那些镌刻忠诚与担当的军旅故事,恰似大地上挺立的青松,历经风雨而愈发苍翠挺拔,昭示着我们:军人的荣光,永远不会因脱下戎装而黯淡;军人的信仰,始终在血脉中奔涌激荡。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无论是退役军人保障法的出台,还是各地优抚政策的完善,都体现了国家对军人群体的高度重视。今天,我们的致敬不能止于节日的鲜花与掌声。致敬需要制度化、法治化、日常化的尊崇——是车站里“军人依法优先”的畅通无阻,是医院窗口“退役军人绿色通道”的便捷高效,是乡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事有人管、难有人帮”的落地生根,是为退伍军人提供就业支持、为军属消除后顾之忧。
八一军旗红,初心永不改。泰汶大地上涌现的退役军人典型,勾勒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多元群像。他们或许不再身着戎装,但骨子里依然流淌着军人的热血;他们或许转战不同领域,但肩上始终扛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们用行动证明,即使离开了部队,他们依然是“最可爱的人”,是新时代的奋斗者。当个人奋斗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军人的精神品格便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我们向所有军人及退役军人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