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迎迎
建设银行肥城高余支行的老年客户群体占比较高,结合老年人的认知习惯和高频业务场景,该行主动“适配需求、降低门槛”,积极提供通俗易懂的服务说明,适配化服务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
服务说明通俗化
让信息“听得懂”
该行工作人员在与客户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力求语言“去专业化”,用日常口语替代金融术语,如以“定期存款提前支取会损失利息”替代“定期部分提前支取按活期计息”,以“这个产品不保本,可能会赔钱”替代“该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同时,语言表达“重复化”,讲解业务时放慢语速,对关键信息重复2—3遍,并用“您记一下,这个是重点”等提示语进行强调,确保老年客户听清记牢。
说明形式可视化
让内容“看得明”
该行网点摆放的资料力求“适老化”,制作大字版宣传手册、图文对照的流程图,如“转账步骤”“密码重置流程”等,并用醒目颜色标注关键信息,避免文字堆砌。
服务流程暖心化
让沟通更顺畅
该行设立助老专窗,安排经验丰富、有耐心的柜员或大堂经理负责,办理时主动起身引导,提供座椅;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客户可协调上门服务,如激活社保卡等。强化风险预警,当老年客户办理大额转账、购买高风险理财、向陌生账户汇款时,除常规说明外,工作人员还会用生活化案例进行提醒,避免因轻信诈骗话术造成财产受损。提供“纸质备忘”,工作人员将业务关键信息,如存款到期日、还款提醒电话等手写在便签上交给老年客户,或在凭证上用荧光笔标注需要注意的事项,相比口头告知更有效果。
建设银行肥城高余支行通过这些服务细节,既让老年客户清晰理解了业务内容,又通过主动关怀减少了老年人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判,进一步让建设银行的金融服务更有温度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