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幼儿园里的另一半“军功章”
提升企业数字化出海能力
古琴会友 书画陶情
“小菜农”耕耘记
推动婚俗改革 赋能乡村治理
勤俭节约 “幸福食堂”有妙招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7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宝镇前寺村红白理事会
推动婚俗改革 赋能乡村治理

 

■前寺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开会议事。通讯员供图

本报7月30日讯(记者 刘小东)“以前办婚礼,彩礼、宴席、婚车样样要攀比,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把关,彩礼3万元封顶,宴席最多摆15桌,省钱又省心。”天宝镇前寺村村民说起婚俗变化,语气里满是认可。这场赢得群众广泛好评的变革,得益于村红白理事会“刚柔并济”的持续推动。

近年来,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前寺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党员骨干、乡贤成为推动婚俗改革的“排头兵”。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制定《婚事办理指引》。彩礼不超过3万元,婚车控制在6辆以内,宴席人均消费不超过500元……这些“硬杠杠”不是随随便便定下来的,而是整合村民意见,最终达成的共识,比如“彩礼不能成为家庭负担”“婚礼要体面更要实在”等。

红白理事会全程介入婚礼筹备,通过提前沟通、现场指导等方式,引导村民按规办事,及时化解超标、攀比等问题。前寺村配套制定“文明家庭”评选机制,对婚事新办的家庭予以表彰宣传,通过正向激励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同时依托村民微信群定期推送婚事简办典型案例,积极营造“节俭光荣、铺张可耻”的浓厚氛围。

自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前寺村婚俗陋习明显减少。数据显示,该村婚礼平均花费下降62%,彩礼超标现象基本消除,因婚俗问题引发的纠纷同比减少80%。如今的前寺村,村头婚事新办光荣榜定期更新,文化广场上宣传婚俗改革的文艺节目广受好评,“彩礼省钱促发展”成为村民热议的话题,邻里关系更和谐,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目前,前寺村红白理事会的工作经验已在天宝镇各村推广。从定规矩到聚人心,这支由村民自己选出的队伍,正用一条条有效措施让婚俗改革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让文明新风真正扎根乡村土壤。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