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 蒋永琳 刘小东 亓浩波
走进东平县大运河非遗传习中心,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瞬间开启。一楼大厅内,以大运河水脉为魂的大型浮雕墙震撼亮相——抽象化的东平地图中,金色玻璃仿铜勾勒出大运河的粼粼波光;灰色的仿汉画像石上,端鼓腔、腊山道教音乐等非遗元素沿着大运河的脉络徐徐铺展,诉说着大运河滋养下的文化传奇。体感互动装置让游客“触摸”大运河纤夫号子,3D沉浸式体验区重现昔日大运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的盛景。大运河的厚重历史与非遗魅力在这里实现完美融合。
东平县地处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奔腾不息的河水,不仅促进了南北商贸往来,还促进了黄河文化、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融合,在东平县孕育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12项、市级40项、县级128项。作为《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明确的18个核心区之一,东平县以大运河非遗传习中心为依托,深耕大运河文脉,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为守护大运河文化根脉,东平县组建非遗工作专班开展走访调研,挖掘散落在大运河东平段沿岸乡镇的非遗瑰宝。工作专班对大运河老船工、民间艺人等进行访谈,采用录音、录像、图文等方式,系统记录东平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水浒传说等,不断完善非遗资料库。2023年落成的东平县大运河非遗传习中心,汇聚了150余项各级非遗,俨然一座展示大运河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游客在这里可以沉浸式感受大运河沿线的文化肌理。
在传承体系构建上,东平县大运河非遗传习中心依托深厚的大运河文化底蕴,打造多元化传承阵地。在传统技艺传习室里,东平湖木船工匠耐心传授榫卯技艺;曲艺传习室中,渔鼓艺人敲响大运河岸边的古老节拍。政府部门通过举办非遗培训班、设立就业岗位,培育出丁立新、张常勇等一批优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据介绍,该中心开放后已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举办传习活动350场次,培训学员1万余人次,成为大运河非遗传承的重要驿站。
“非遗+文创”模式更是让大运河文化焕发新生。东平县大运河非遗传习中心展销区陈列着50余种融入大运河元素的文创产品,火笔烙画勾勒运河风光,草编制品复刻古船造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纷纷化身主播,在直播间讲述大运河故事、展示非遗技艺,让大运河文化乘着数字浪潮走向全国。东平县着力打造“运河非遗 东平印象”品牌,整合大运河沿线的手造资源,构建生态手造与非遗特色手造产品体系,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双赢”。
从挖掘整理到创新活化,东平县大运河非遗传习中心正以大运河为纽带,串联起历史与未来,书写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