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玉 孙振华 通讯员 王雪
题 记
“法者,治之端也。”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2025年8月1日,正值市人大常委会获批立法权十周年。法治的清泉无声浸润,十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18部。数字的背后是泰安地方立法10年探索的坚实足迹,更是法治泰安建设的鲜活注脚。发展的列车,唯有行驶在法治轨道方能行稳致远;城市的腾飞,必因法治底蕴的深厚积淀而迸发强大力量。在这个意义非凡的节点,本报特推出泰安地方立法综述,全景展现法治泰安建设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
今年6月16日,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泰安揭牌,这份“国字号”荣誉的背后,是泰安上下持之以恒保护大汶口文化的努力。而法治,正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坚实护航力。今年6月1日起,《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部法规是市人大常委会出台的第18部法规。
时针拨回10年前,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同年8月,泰安市人大常委会获得立法权。获批后便将泰山的保护管理作为立法的首选。
全国首部新型工业化促进条例、全省首个古遗址类文化资源立法以及弥补我省在垃圾分类管理方面空白的立法……10年来,从泰山生态保护到大汶口文化守护,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奋进速度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民生温度,市人大常委会顺应人民期盼,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18部,修改地方性法规2部。从无到有,从有到兴,市人大常委会谱良法之策、促善治之为、务发展之实,在时间坐标上镌刻下新时代法治泰安建设的闪亮印记。
立法护航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山东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研发的12米超宽幅高强高密度聚乙烯相对于传统产品,强度提升30%,已广泛应用于南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航道改造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国家级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每年可节省人力成本500万元以上,生产效率提高44%以上……如今,像山东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借助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的翅膀,在新型工业化的广阔天空中展翅翱翔。
新型工业化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法治的坚实护航。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制定首部有关新型工业化促进方面的条例——《泰安市新型工业化促进条例》,将泰安在新型工业化发展方面的成熟经验和典型做法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固化和推广,为法治泰安的恢宏画卷再添新篇章。谈及条例的制定,山东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训美对此深有感触:“民营企业发展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政策的变动,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各部门的支持政策固定了下来,打消了企业的思想顾虑,更加坚定了我们企业的发展信心。”
法治护航绘就工业经济发展“上扬曲线”。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3.3%,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6.9%。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域,则一域治。”市人大常委会始终秉持着管大局、立“有用之法”的理念,积极履行职责。2022年,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域沿黄的设区市,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提出沿黄九市协同立法的要求,制定出台《泰安市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前提,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把确保黄河长治久安作为根本保障,用法治力量守护一江碧水。
苍茫海岱曙光动,立法守护古河山。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条例》,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长远发展的措施,如建立遗址名录制度、提升研究水平、丰富展示利用、鼓励中小学校将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常识纳入教育内容等。“我们深度参与了条例的起草、征求意见和调研等过程,条例的实施让社会各界对大汶口遗址的保护和传承更加重视了,也让这项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大汶口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保卫说,条例制定期间,大汶口遗址博物馆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利用数字化等形式增强展陈效果,并设立大汶口考古研学中心、建设了公园广场,为市民、游客提供多语言自助语音导览等服务。目前,大汶口已完成20余项文保展示工程。“条例的实施促进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为更好地保护好文化遗址,我们正准备申报实施遗址的保护安防工程,我们也将利用好这个契机,在文物考古、发掘、保存、利用、展示以及文化诠释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提升。”张保卫说。
用法治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民生之要、百姓之盼。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