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29日讯(记者 郑凯)近日,市农科院组织蔬菜、玉米、花生、杂粮等专业的科技志愿者赴东平县沙河站镇双楼村、州城街道湖韵苑社区、彭集街道文文家庭农场等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指导农户开展雨后生产管理工作。
在双楼村,市农科院蔬菜所所长刘中良对下茬番茄生产进行了技术指导。他建议农户在大棚口设置防虫门帘,严防白粉虱、蚜虫等害虫进棚,降低下茬番茄病毒病发生概率。在甜玉米生产田,玉米所所长王平现场查看,发现植株上有甜菜夜蛾、玉米螟。他建议农户准确把握喷药时机,在害虫虫龄较小时,选择下午5时后喷施喷施噻虫嗪、氯氰菊酯类等药剂,以提升杀虫效果。农户现场咨询了玉米底部长出叉子需不需要掰、大豆除草剂怎么用等问题,王平与杂粮所副所长李国瑜给予一一解答。
在湖韵苑社区,科技志愿者深入社区大棚,对辣椒白粉虱防治及闷棚注意事项进行了指导。针对一农户地里玉米、大豆生长缓慢等问题,科技志愿者现场查看,发现该地块地势略低且土壤透气性差,影响作物扎根和正常生长。王平建议农户在此茬玉米收获后可进行秸秆还田和深松作业,并增加一条东西向排水沟,切实解决土壤透气性差、排水不良等问题。
在文文家庭农场,科技志愿者查看花生长势,发现花生上甜菜夜蛾多龄幼虫同时发生。花生所所长康涛建议农户及时喷施溴氰虫酰胺、甲维盐、虫螨腈,并注意轮换用药;对有徒长趋势的花生,要采取措施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可在花生植株主茎高度35至40厘米时均匀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进行调控。对于农户提出的大豆田除草剂使用等问题,李国瑜给予详细解答。
通过此次科技下乡活动,科技志愿者将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生产一线,现场为农户解答生产难题,受到广大农户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