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市城市管理局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探索建立“点线融合、四级贯通”城市治理新模式,收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000余个,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以新时代城市治理托举城市发展新蓝图,打造城市治理“泰安名片”。同时,该局加快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推动人民城市向美而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文明是城市发展的灵魂,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走在泰安的大街小巷,阵阵文明之风拂面而来。整洁优美的环境、秩序井然的车流、互帮互助的邻里、移风易俗的新风……这些细微之处彰显着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
泰安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文明的火种映照着这一方水土。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建设为民、建设惠民”理念,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将文明写入城市发展基因。这里英雄辈出,李林雨、王龙、栾留伟的名字和故事深深根植于泰安人的心中;370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构建起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重要平台;庄户剧团、乡土文化能人、“泰安小美”志愿者累计开展文化文艺、科普宣传、助医助学等“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6万余次;10万余名市民成为“爱泰安随手拍”用户,用手机记录身边的文明、不文明现象,为城市治理建言献策。我市的城市发展,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温暖底色。
存量焕新
激活“沉睡的资源”
废弃的老厂房、利用率低的公共空间、闲置的校舍、老旧的商业街区,还有那些被遗忘的历史建筑,在岁月的褶皱里慢慢成为褪色的城市拼图,但它们却蕴藏着重生的密码。这些“沉睡的资源”是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强大引擎,唤醒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促进城市资源优化配置,还能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带动城市周边经济文化发展。近年来,我市在唤醒“沉睡的资源”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从新型储能产业到文旅产业,从片区改造到商业项目提升,这些有益的探索将为城市内涵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在中电建肥城2×30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建设现场,施工有序进行,目前,项目1号机组主厂房已经封顶,办公楼正在进行装饰装修。项目预计明年6月并网发电。从10兆瓦到300兆瓦、350兆瓦、660兆瓦迭代升级,肥城新型储能产业已进入成链条、成体系推进的发展新阶段。这一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得益于当地变废为宝,将废弃盐穴变身储能“聚宝盆”,找到了工业生产与绿色发展创新融合的理想路径。近年来,我市通过多元化布局、一体化施策,聚力打造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肥城也通过“多技术路线并行”策略,布局盐穴储能储气、二氧化碳储能、固态锂电池储能等8大技术方向,成功创造了“已建成电站容量”“在建单机容量”等8个储能领域全国第一,一批新型储能项目和储能装备制造项目加速落地。预计到2030年,我市盐穴储能装机将突破350万千瓦,我市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盐穴储能基地。
近两年,东平大宋不夜城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行走在不夜城的华灯锦里长街上,游客感受着雄浑壮丽的仿宋建筑,在流光溢彩的灯火里,开启一场奇妙的大宋穿越之旅。让许多游客想不到的是,这里过去只是一座静态的水浒影视城,面积大、业态少,导致景区利用率低,游客稀少。“市井”的繁华离不开当地对闲置资产的盘活利用。当地创新旅游供给,推动夜游、夜食、夜娱、夜购齐发力,开展特色活动,辐射带动周边景区,盘活联动其他闲置资产,推动文旅产业出圈。
我市唤醒“沉睡的资源”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在城市更新中,我市对省级历史建筑“火车站小楼”进行保护性改造,使其焕发活力,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曾经沉寂的西岭巷,如今混搭烟火气和文艺范,成为泰安城区的一处宝藏文艺地标,游客们来到这里感受老街巷的“新生”和城市的脉搏。拥有山东省首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泰安市青春“TOP”榜网红打卡地等殊荣的梦泰山啤酒城,将搬迁后的老啤酒厂打造成以啤酒文化为主题的“泰安城市新客厅、美食娱乐新天地”,如今依然宾客盈门。山东梦泰山啤酒城有限公司招商负责人赵建华说:“老厂区的活化利用,为企业注入了持续发展的活力。”对“沉睡的资源”的活化利用,必将进一步激活城市发展存量,助力提升城市内涵式发展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