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29日讯(特派记者 蒋永琳 刘小东 亓浩波)7月29日,东平县瑞星集团生产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一袋袋尿素在传送带上有序移动,工人们专注地操控设备、检查产品质量,整个车间充满蓬勃活力。
繁忙景象的出现,离不开京杭大运河的“牵线搭桥”。2024年6月,一组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的“巨无霸”设备,历经105天的长途水上运输,在太仓国际码头中转后,经京杭大运河抵达东平港(泰安港东平港区老湖作业区)。这组设备包含2台大型池式反应器和2台高压汽提塔,其中1台池式反应器就长达32.33米、高5.09米、重435吨,它们通过大型桅杆吊转运至特种运输车辆上,最终运抵瑞星集团。此次运输刷新了山东省内河港口单件货物装卸重量纪录,助力泰安实现海河陆联运新突破。
一年后的今天,走进瑞星集团厂区,当初远渡重洋的设备已在核心区域稳稳矗立,与管道、塔器共同奏响现代化生产的磅礴乐章。“这组装备是我们集团重大技术升级改造项目的关键设备。项目采用的荷兰超低能耗尿素生产工艺,具有生产流程短、高压装置少、节能效果好、智能化程度高等优势,吨尿素蒸汽消耗降低700公斤,减少58%,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低40%以上。”瑞星集团化肥公司技术副经理王启武站在生产线旁介绍,“此前尿素日产7000多吨,项目投产后,日产提升至万吨,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南北两大市场,南方市场覆盖沿海地区,运输路线长,水运优势十分突出。”瑞星集团物流总公司负责人刘同看着繁忙的装车区告诉记者,“水运运费仅为铁路运费的1/3、陆运运费的1/5。”2024年,凭借京杭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瑞星集团满载肥料的集装箱,经转运到达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等地,企业的市场格局得到了重塑,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运河不仅运来了先进设备,也承载着企业产品走向远方。今年4月,一艘从徐州调派的货船装载着44个集装箱的瑞星肥料,从兖矿泰安港启航,标志着京杭大运河北端内河港口集装箱运输实现“零的突破”。
立足山东,联通江海,瑞星集团依托京杭大运河构建起“北肥南运”的“黄金通道”。东平港作为重要节点,在瑞星集团的散货吨包业务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如同移动仓库。“若客户对交货时间要求不紧,水运的低成本优势便能充分显现。”相关人员表示,下个月东平港龙门吊投入使用后,将有更多集装箱从这里出发。
从海外经运河运抵的关键设备到借京杭大运河南下的万吨尿素,瑞星集团用一张运河“双程票”,在古老的运河上书写着现代产业物流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