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29日讯(特派记者 蒋永琳 刘小东 亓浩波)“呜——”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响起,货船排队缓缓驶入京杭大运河最北端货运船闸——八里湾船闸的闸室。不到40分钟,船队平稳过闸,继续向南航行。
29日中午,报道团队来到京杭大运河八里湾船闸,这里汽笛声与机械运转声交织,一派繁忙景象。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着控制设备,闸门缓缓闭合,闸室内的水位开始平稳调节。“整个调节过程用时不到10分钟,之后,船舶就能继续航行了。”山东海洋集团八里湾船闸运行经理董保民介绍。此刻,阳光下,闸门开合间激起的水花折射出晶莹光芒,装载着煤炭、建材、农产品等物资等待通航的船队,宛如一条静候出发的巨龙。
走进船闸中控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船舶进出、水位变化等数据信息。工作人员紧盯屏幕,不时通过对讲机协调调度。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在现代化的调度管理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日均放行六七闸,最多时一天放行九闸,一般一闸通行一轮九拖(10艘或8条1000吨级左右的货船)。”董保民说,京杭大运河柳长河段航道进行“三改二”升级后,可以满足货船2000吨级、船队10000吨的通航需要。今年以来,八里湾船闸通航船舶已近5000艘,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
据了解,八里湾船闸是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北第十五个、山东境内第七个通航梯级,是京杭大运河运输船舶出入东平湖的重要通航建筑物。该船闸建成以后,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南实现全线复航,成为我市首条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东平湖畔昔日千帆竞过的盛景重现。山东海洋集团八里湾船闸占地约49.6公顷,建设等级为Ⅱ级,设计年单向货物通过能力2440万吨,凭借闸首、闸室及上下游导航、靠船建筑物等完备设施,帮助船舶集中克服水位偏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