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 蒋永琳 刘小东 亓浩波
7月28日下午,东平港(泰安港东平港区老湖作业区)机械轰鸣,一派繁忙景象。一辆满载淀粉吨包的货车精准停靠后,吊机的钢铁巨臂迅速启动,仅用15分钟便完成了卸车到装船的流程。两艘船各装满2000吨货物后,将沿大运河南下,分别驶向江苏常熟、安徽马鞍山。这高效运转的一幕,是东平港激活内河航运动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
作为泰安市首个规模化港口,东平港位于东平湖畔,是京杭大运河通航段最北端起点港。东平港自2021年9月开始运营,结束了泰安地区120余年的断航历史,成为全省内河航运和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关键节点。依托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核心区位,东平港由山东水运发展集团控股子公司东平湖海通港务有限公司运营,整合峄州港、滕州港等内部资源,构建起“港、航、闸、船、货”五位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平台,目前已实现建材、煤炭、铁矿石等60余种货物的装卸、仓储与中转,服务覆盖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多个地方,为腹地企业搭建起低成本、高效率的出海通道。
高效运转不仅体现在日常货物运输中,还体现在集团内部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中。就在几天前,一艘满载2000吨玉米的货轮从东平港拔锚启航,跨越千里驶向重庆,标志着山东海洋集团“港口+物流+贸易”一体化北粮南运项目正式首航。这正是东平港协同发展的生动例证。
港口的崛起不仅激活了物流血脉,还催生了产业集聚新动能。围绕“前港后厂”“港区+园区”一体化发展模式,东平港规划建设60余公顷的仓储物流园区,吸引大宗商品生产企业落地,带动矿产、建材等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拉动物流、贸易等服务业发展,即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引擎”。东平港的辐射范围已延伸至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及山东省内多地,该港也成为连接中原经济区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
在发展过程中,东平港一直秉持“生态优先”理念,通过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平台,实现污染物闭环监管,守护东平湖水域生态;凭借过硬的运营实力屡获殊荣,先后获得“水运交通优质工程奖”及“山东省十佳港航文明窗口”“泰安市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等称号,3名员工获评“山东省技术能手”。
“我们正在全力推动港口升级,探索‘港口综合服务+物流仓储+供应链金融+数字交易平台’的多元化经营模式,拓展进出口贸易业务,全力打造河、江、海物流通道及内河港口货物进出口集散聚集地。”东平湖海通港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童超表示,东平港将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能化管理和运营,提高港口的作业效率、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增强港口的竞争力,加速向智慧化、多元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