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纪宗玉 通讯员 宋明志 刘影 邢飞
肥城,这片地处泰山西麓、汶水北岸的膏腴之地,自古便以“齐鲁必争汶阳田”闻名,有着得天独厚的粮食种植条件,但却曾因土地碎片化而陷入“守着良田赚薄利”的困境。近年来,肥城市以汶阳田为依托,创新实施“一块田”改革,通过党建引领土地联营、产业升级与富民强村,将零散耕地转化为12753.33公顷集中连片农田,占粮食种植面积的73.3%,新增有效种植面积800公顷。一幅“田成方、业兴旺、民幸福”的和美乡村画卷正随着改革浪潮徐徐展开。
土地整合“破茧”
从零散田到“一块田”的蝶变
“今年夏收是个丰收季,520亩地平均亩产635公斤,一季就给村集体增收52万元,比过去流转土地赚的服务费涨了20倍。”安驾庄镇朱家颜子村党支部书记杜均涛的喜悦,折射出“一块田”改革的丰硕成果。
朱家颜子村曾因“地块散、田埂多”陷入发展瓶颈,零散耕地让大型农机“望田兴叹”,亩产收益长期低位徘徊。为破解这一难题,肥城市以党建为引领,锚定“支部引领、户户换田、化零为整、集体经营”路径,通过党员干部带头调田、区域统筹并田、项目整治增田、政策引领流转田4种方式,将碎片化耕地整合为集中连片的规模农田。标准化改造后的“一块田”,实现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现代农业格局。
在经营模式上,肥城市因地制宜,探索自种自收式、托管服务式、契约管理式3种模式,供村级自主选择,同时在田间设立党员标识牌,开展“产量擂台赛”,形成党支部比在“一块田”、党员干在“一块田”、农民富在“一块田”的生动局面。
产业链“强筋”
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增值的跨越
土地规模化经营解决了“种好地”的问题,如何让土地产出更高价值?肥城市的答案是向产业链要效益。
肥城市通过创办强村公司,推动“一块田”从单一种植向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延伸。目前,肥城市161家强村公司覆盖粮食加工、果蔬冷链、有机肥料等6条产业链,带动8000余名村民实现“土地流转收租金、车间务工挣薪金、集体分红拿股金”的多重收益。据统计,产业链延伸使“一块田”亩均产值提升35%。
“我把3亩地流转进‘一块田’,每年固定拿1800元地租;在小米厂上班,每月还能挣2000元。”安临站镇站北头村村民张春花笑着说。她所在的小米加工厂,是村集体通过强村公司引进的深加工项目,产品直供周边城市,附加值大幅提升。
技术赋能是产业链升级的关键。肥城市依托为农服务中心建成“产学研”基地,实施“递进培养”计划,将1267名农村干部培养成掌握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等新技术的“田秀才”。孙伯镇南栾村党支部书记陈月涛轻点手机屏幕,展示智能灌溉系统的实时数据:“新技术试验田里小麦亩产达841.5公斤,创下全镇新纪录。”如今,“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已成为肥城种田新范式。
共富路“织网”
从产业增效到治理升级的跃迁
“去年,合作社分红拿了2600元,今年增资扩股后,预计能分到4000元。”老城街道河口村村民李建国拿着刚签的分红协议笑着说。在河口村,通过入股合作社实现增收的村民已有291户。
肥城市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载体,积极推行“土地入股+现金入股+劳务参与”的利益联结模式。“在河口村,村民既可将土地折算成股份加入合作社,也能以1000元现金认购1股,村集体则以土地、大棚等入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老城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孙宾说。
产业红利正渗透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老城街道大石关村“幸福食堂”里,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享用三餐;王庄镇海子村“议事小院”中,村民围坐喝茶议事,邻里矛盾在茶香中化解;安驾庄镇冯家楼村以“一人一碗菜”取代白事大席,破旧俗、树新风。从“一块田”到“一顿饭”“一壶茶”“一碗菜”,肥城市将改革成效转化为民生温度,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如今的肥城,56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占比达96.42%。“一块田”改革不仅激活了土地潜能,更撬动了产业升级与基层治理创新。这片古老的汶阳田,正以改革之笔,书写新时代的“齐鲁丰收赋”,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肥城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