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为地方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东平农商银行以金融之力 推动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聚焦重点群体提供精准便捷服务
宁阳农商银行 开展“夏日送清凉”主题活动
党建引领促发展 银企共建显担当
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赋能健康强市建设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5年7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赋能健康强市建设

 

□泰安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 丁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我市坚持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抓手,出台《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安排》,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集团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智慧化服务改革,着力推动公立医院实现“三个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从投资医院发展向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转变),深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扩容提质,努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健康强市建设不断升级、群众的健康获得感持续增强。

通过收集近几年的资料和数据,进行一系列统计测算,掌握全市卫生健康事业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公立医院数量、床位数、门急诊诊疗人次、入院人数、机构人员等指标变化趋势,发现在资源配置方面仍然存在制约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从内部因素来看,学科建设、服务能力与群众就医需求还有差距,人才引进培养留住存在困难,运营压力与债务风险不容忽视,运营管理模式不够精细,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从外部因素来看,人口规模下降和老龄化对医疗服务供给提出新的要求,卫生健康事业持续性资金投入面临挑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够充分、平衡,公立医院仍然存在规模发展路径依赖,分级诊疗体系尚需进一步优化。为此,建议以医疗资源科学配置和均衡布局为总驱动,多措并举、多维发力,系统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发挥区域卫生规划引领作用。重视区域卫生规划,充分运用大数据准确测算区域内医疗服务需求数量,从宏观上开展卫生资源配置测算,以此推动区域医疗服务均衡发展。按需配置增量卫生资源,加强县域卫生资源投入,根据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对市区医疗资源利用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进行供给结构调整,保障区域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今后一个时期,医疗资源配置重点应放在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上,从发病趋势方面,未来一段时间我市居民疾病谱仍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且随着老龄化加速及医防融合、康养结合发展,未来医疗服务提供体系重点在于为老年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卫生资源配置重点应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康复等专业倾斜,更加突出以失能照护为重点的学科发展。要从严掌握政府对医疗机构基础建设、设备购置的审批和监管,以规划引导调控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科学布局推进医院建设。

建立经费投入保障长效机制。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妥善安排公立医院在职人员的基本工资及医院日常运营、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更新、学科建设等经费保障。同时,通过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等方式,对公立医院进行投入,坚持并凸显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指导医院按照债务规模,提前设计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以规避潜在财务风险。严格审核公立医院的融资程序、投资行为;引导公立医院控制规模,优化自身资源利用率。

以明确功能定位培强竞争优势。对公立医院而言,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服务能力建设上。医院的功能定位是解决群众健康问题,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出院患者手术人次数、三四级手术比例、病例组合指数等指标,有力体现着医院的功能定位,通过这些指标的评价与指引,才能驱使医院聚焦功能定位、提升服务实力、提高运营效益。在严格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上,管理部门要统筹考虑不同层级、不同机构和不同专业的发展,结合区域人口分布和疾病谱变化,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医院各优势专科之间有机联合,补齐关联学科的短板,深度融合,精细管理,多元化满足患者需求,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获取便利性。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应客观把握所处发展阶段,根据服务目标和发展实际,明确适宜发展战略。三级公立医院应实现由单一规模扩张向内涵效率质量发展转变,以技术推动高品质医疗服务;针对专科能力较弱的部分二级医院,要根据现有的疾病谱、专科能力现状和县市外就诊的患者信息,制定与上级医院差异化的专科服务策略;对部分能力较强的二级医院,可将实力较强专科建设成为辐射周边县域的区域诊治中心。

推进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服务理念创新方面,医院发展要从“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转变,在人群健康全链条视角下,发展疾病诊断、治疗、康复技术,提高健康效益与健康产出。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发挥政府对医共体建设方案的主导作用,明确投入保障、协同参与责任,落实人事统筹使用和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建立配套医保支付制度,关注医生价值和人群健康,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和群众健康水平,建立以治疗效果和健康结果为导向的风险共担机制和动态评估机制,实现价值医疗要求和医保精细化管理。通过制定公平、合理、可量化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各级医疗机构利益分配,真正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继续探索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实现人才、医疗、信息等资源共享,成员单位的人、财、物统筹管理,推动服务同质,制定统一标准的服务规范,牵头单位主动制定临床诊疗活动中涉及的各项业务标准、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构建完善的医疗标准化体系,规范具体业务流程,配套以相应的业务评价标准。同时,依托信息化平台,使患者诊疗信息在成员单位内互认共享。

打造人才培养体系。人才队伍薄弱是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短板。公立医院应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将资源配置重点从硬件设施建设转向人力资源建设,打造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结合医院长远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需要,立足市域、县域多发病常见病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复合型人才”。落实用人自主权,由医院根据工作实际、岗位要求及发展目标等自主决定医务工作者招聘,相关政府机构通过备案管理予以监督。实施高层次卫生人才工程,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着重引进急需配置的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探索建立“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评选认定机制,发挥驱动发展效应。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在职职工接受提高学历教育,保障在接受继续教育期间的薪酬等待遇,对特别优秀的医学人才,制定“一对一”培养计划,学成归来后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给予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发挥科研教学对临床的促进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加强精细化管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提高医疗服务、医疗技术和医疗安全水平,要纠正仍以规模扩张、经济效益提升为重点,忽略医疗质量、学科建设、临床科研等工作的发展理念,打造价值医疗观念。价值医疗内核要义在于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由数量驱动向价值、质量驱动转型,充分发挥有限医疗资源的最优作用,使广大患者获得更好的健康结果。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须加快补齐运营管理上的短板。以运营分析为重点,构建医院运营管理组织架构,形成相关指标体系,以收集数据、计算指标、分析问题、优化流程为主,不断积累运营分析经验。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建立完善医院运营管理组织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以DIP支付方式改革推动运营管理方法与模式升级,通过对DIP支付改革前后的医疗成本结构变化分析,进一步调整优化成本结构,使之更适配医疗价值改革导向。每年将医院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信息系统建设,充分挖掘信息化建设数据价值,将运营管理理念和流程融入信息化建设,全面整合已有信息资源,实现从医、教、研等核心业务系统中抽取运营与支持运营管理的相关核心数据,实现业务管理和运营管理充分融合。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