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如今,认领土地成了魏家庄村的“明星项目”。租客既能自己耕种采摘,也可委托村民打理,农场还提供蔬菜配送和代销服务,“认领+消费”的闭环已形成。
大棚种植:升级绿色产业,“老把式”玩出新花样
土地流转后,如何让收益倍增?魏家庄村走的是精品路线。
“一开始就把定位定得挺高,建大棚,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和瓜果。”石风美见证了大棚的魔力,“第一年就看出比纯种粮食强很多,收入增加了不少。”如今,村里矗立着41个冬暖大棚,亩均效益是过去的数倍。
在魏家庄村的都市农业园里,大棚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大棚内,阳光玫瑰葡萄已成熟,一串串饱满的果粒沉甸甸地垂在藤蔓间,清甜的果香在棚内弥漫。
魏家庄村的大棚种植了草莓、葡萄、火龙果、圣女果及各种蔬菜,自建成对外开放以来,每年都有不少周边市民前来采摘。2023年,为了吸引游客,魏家庄村除了拓展线下销售渠道外,还积极开拓线上市场,打造了“上高庄园”抖音号,村“两委”成员孟甜甜时常拍摄短视频上传,并不定期进行直播。该村借助网络的力量,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游客能在感受田园风光的同时,品尝新鲜果蔬。
村里不仅建了大棚,还玩起了科技赋能。魏家庄村乘着全市校地融合发展的东风,与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开展深度合作。大棚里,传统作物已被高附加值果蔬代替。该村还通过强村公司注册了自己的专用商标,进行“绿色食品”认证,甚至发展“飞地经济”,在外通过“订单式”及“包收包购”的方式种植食用野菜,进行深加工,并借助村里的品牌进行销售。
“我们正在和山东农业大学共同申报国家级‘科技小院’项目。”孟甜甜介绍,目前,村里的草莓产业也从单纯的种植采摘延伸至育苗销售与技术输出。山东山海螺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将泰山参种植加工项目落地魏家庄村,形成了育种、培植、深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科技赋能让土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含金量”。
露营基地:绿皮火车开进乡村,铁轨旁长出“诗和远方”
魏家庄村最富有创意的蜕变,藏在“魏”来拾光现代都市农业文旅综合体的火车主题露营基地里。一节节真实的废弃绿皮车厢静卧于此,车厢内被巧妙改造——7个包厢和5个卡座,怀旧感瞬间拉满。
谁能想到,这片营地曾是闲置的荒草地。“露营基地旁边就是辛泰铁路线,泰安到东营的公益慢车就在这条线上。我们抓住邻近绿皮车铁路线的特点,主打怀旧风,购置了废弃列车车厢,结合露营经营餐饮、住宿,在今年7月5日正式营业前就接到了300人的团建订单。”孟甜甜说,村里主打“铁路怀旧牌”,还在露营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团建、垂钓等服务内容。
火车主题露营基地不远处是更早对外开放的森咖公园露营基地,两个露营基地已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娱乐的热门打卡地。每到周末,一顶顶帐篷就会在草地上支起,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大人们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欢声笑语回荡在田园间。
魏家庄村的两处露营基地充分发挥“近城”优势,整合采摘、露营、餐饮等项目,通过套餐的方式统一销售,并与土地认领巧妙联动。“单是森咖公园露营基地两个月就接待市民近万人次,销售收入达40万元。原来愁销路的大棚果蔬,现在供不应求。”孟甜甜说,两个露营项目预计年接待市民10万人次,可增加集体收入180万元。
“我们还着眼青少年科普研学,准备利用原来闲置的老厂房打造泰安首家陨石博物馆,拟收藏展示3000多块珍贵陨石和世界各地的矿石标本。我们计划在博物馆南侧打造‘订单式’销售的高端休闲垂钓俱乐部……”孟甜甜说。通过建设这些文化项目,魏家庄村将进一步丰富农文旅融合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从“面朝黄土”到“农文旅融合”,农耕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魏家庄村的答案藏在3组对比里: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却从“种粮食”变成“种体验”;农民还是那些农民,却从“靠天收”变成“搞运营”;文化还是农耕文化,却从“老物件”变成“新IP”。从传统农耕到都市农业,从单一产业到多元融合,魏家庄村以农耕文化为根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今,村集体收入从5年前的120万元跃升至671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5万元;强村公司本村从业人员达139人,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
当辛泰铁路线上的绿皮火车缓缓驶过魏家庄村,汽笛声仿佛在为这片土地吹响新的号角。锄头入库,列车迎新,魏家庄村的农耕故事正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翻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