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政法 上一版3  4下一版
提升全市合法性审查工作质效
一把“金钥匙”解锁行政争议难题
提升审判业务能力 统一案件裁判尺度
市总工会慰问 市森林消防大队
“四心”绘就万家暖“枫”景
筑牢暑期客运安全防线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7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泰山区创新“法援+复议”工作模式
一把“金钥匙”解锁行政争议难题

 

□记者 董文一

近年来,泰山区法律援助中心立足职能定位,创新探索“法援+复议”工作模式,以全链条服务机制破解行政争议化解难题,既为经济困难群众铺就“零门槛”维权通道,又助力行政机关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深度融合。

精准引流织密服务网

让维权通道“零距离”

“以前不知道复议还能申请法律援助,多亏了工作人员提醒,不然真不知道该咋办好。”近日,在泰山区法律援助大厅,刚办完法律援助申请的农民工张某感慨道。这是泰山区推行前置告知机制的生动缩影。为确保困难群众应知尽知、应援尽援,泰山区构建立体化服务网络:行政复议机构受理案件时同步告知法律援助权利,线下设立法律援助专窗实现“面对面”服务,线上依托“智慧法援”公众号、“爱山东”App打造“指尖上的法援”,真正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针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泰山区联合社区、工会、残联等部门开展“靶向普法”,通过发放手册、现场咨询等形式,将维权指南送到群众“家门口”。

科学分流激活资源池

让服务效能“再提升”

“案件性质不同、群众需求各异,必须分类施策才能精准发力。”泰山区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介绍,泰山区建立案件分类评估机制,将劳动保障、征地拆迁等民生领域案件列为优先服务范畴,根据申请人经济困难程度和特殊群体身份实行差异化服务。为提升办理质效,泰山区组建由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团队,对重大公共利益案件和复杂争议提前介入、全程跟进,确保“专人专案、快审快结”;对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困难残疾人等七类群体实行经济状况“承诺制”,免予核查直接受理,平均办理时限缩短40%,让群众感受“看得见的效率”。

全程参与筑牢保障线

让维权之路“不打折”

从代拟复议申请书到收集关键证据,从代理听证调解到衔接诉讼程序,泰山区为受援人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彻底解决群众多头跑、反复跑的痛点。泰山区建立案件跟踪台账,实行“一案一评”制度,定期回访受援人,通过服务质量闭环监督,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检验。针对农民工欠薪、食品药品安全争议等紧急案件,泰山区开通“绿色通道”,24小时内完成审核指派。

援调结合画好“同心圆”

让争议化解“见真章”

“化解行政争议,既要解‘法结’,更要解‘心结’。”泰山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泰山区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在行政复议阶段由法律援助人员协同复议机关,共同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化解矛盾,避免程序空转。针对征地拆迁、社保待遇等群体性案件,泰山区法律援助中心联合司法所、行业协会等力量搭建调解平台,通过“背对背”沟通、“面对面”协商,推动争议从“纸上解决”走向“实质化解”。今年年初,农民工张某因工受伤但未能认定为工伤,张某为此提出复议并申请了法律援助,泰山区法律援助中心启动前置程序,派法援律师积极介入,先行调解,经过各方努力,最终促成张某与单位达成调解协议,让张某拿到了“血汗钱”,复议案也圆满化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在案件办理中,泰山区注重将普法融入服务全过程,通过释法说理帮助行政机关明晰执法边界、引导群众理解政策法规,从源头减少争议复发。

泰山区将持续深化“智慧法援”平台建设,探索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进一步扩大援助覆盖面,让“法援+复议”工作模式成为化解行政争议的“金钥匙”,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