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栋
时值盛夏。清晨,我从岱下万仙楼北泉汲水归,过环山路南小巷时,见民居院墙与水泥路间有一株丹参,花开正艳。
丹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被冠以“参”字的中药,大多是补虚药,而丹参则属活血药,因其表面呈棕红色、形似参而得名。丹参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胸闷疼痛、降血压、清心除烦、促进睡眠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心血管不适、淤血疼痛。丹参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便被视作健康长寿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强健体魄和绵长寿命的美好祈愿。
丹参的民间食用方法,一般有泡水、炖鸡汤等。岱下早市上,5至8月常见山民出售全草紫花丹参,偶见白花丹参。白花丹参中微量元素和其他活性物质的含量比紫花丹参高,其除了拥有紫花丹参的功效外,还能治疗脑血管病等,比紫花丹参稀有、名贵,主要产自泰沂山区。
小巷的那株丹参,蓝紫色的花朵层层叠叠缀满枝头,在朝阳下泛着绸缎般的光泽。紫中透粉的花瓣宛如少女晕染的胭脂,顶端的花穗由深及浅渐次绽放。有的全然舒展,恰似振翅欲飞的紫蝶;有的半含笑意,犹如孩童嘟起的粉唇,这般娇憨情态,着实惹人怜爱。
深秋,丹参茎叶枯萎;寒冬,丹参根在地下默默积蓄力量;春风化雨时,丹参嫩绿的叶子悄悄钻出地面;盛夏,盛开的丹参花散发出类似薄荷与檀木的淡淡清香,花萼上坚硬的细刺尽显柔中带刚的野性美。小巷的那株丹参让我想起“墙角一枝梅”“为有暗香来”等千古名句。它低垂着花序,不与百花争艳,却绚烂了一方小小的天地;每年盛夏,蝶不来花开,蜂不来花也开,自有一番风骨。
往事如昨,初识丹参是我上小学时。为交学费,我每年春夏都要到山上岭上挖远志和生地的根,晒干后拿到药材公司去卖。一年暮春,我到邻村姥娘家摘杏,翻山越岭,汗湿衣背,进门见桌上多半盆淡红色的凉开水,一碗喝下去,微凉、微苦、微涩,余味微甘。姥娘说:“这是丹参水,给你妗子喝的……”我妗子与我舅结婚十来年,一直没怀孕,后来按民间偏方用丹参煮水加红糖服用,盼望早生儿女。临别前,姥娘指着晒在高粱莛盖垫上的全草丹参,嘱咐我上山采药时看见了就挖些回来。自那时起,我才知道丹参就是乡音中的“血山根”。
假日,我和发小踏着晨光,到故乡山上岭上寻觅草药的踪迹,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与美丽,挖草药远志、生地,价格高,卖了交学费;挖丹参,盼望我舅和妗子早日生儿育女。丹参既怕旱又怕涝,多见于向阳山坡、草丛、路边、河边沙土地。寻找丹参虽说艰辛,可我满怀期待。盛夏盛开的丹参花有红有白,根据花色,随着蜂蝶和风中似有若无的花香,不难觅到丹参生长地。丹参和其他野生草药一样,找到就是几株或一片,“挖大留小”的乡俗传了一辈又一辈;用根根草草、枝枝叶叶,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传了一代又一代。
野生丹参,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挖掘、开发、保护、利用中草药是国人的共识。20年前,故乡人张玉清4次雇用直升机在泰山上播撒何首乌、四叶参、黄精、紫草等100多万粒种子的义举,至今被传为佳话。丹参,这种兼具药用与观赏价值的植物,以“安宁祥和”为花语,既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质朴向往,也象征着心灵深处的平静与和谐。
丹参告诉我,花草盛衰有时,人生青春难续。活在当下,珍惜与亲友相处的每时每刻,无比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