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汶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暑期记忆两首
盛夏丹参花盛开
汶水西流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5年7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汶水西流

 

□韩尚义

泰山脚下有条河,

唱着一首古老歌。

创世几亿几万年,

汶水西流不停歇。

啊,泰山,

你承接着上天的琼浆。

啊,汶水,

你流淌着泰山的玉液。

(一)

人们常说,悠悠岁月,逝水东流。而泰山脚下流域广阔的汶水却与众不同,一直从东往西流。此乃何因?还需从泰山说起。换言之,如果没有泰山,也就不会有“汶水西流”。

据传泰山的形成源于25亿年前的一次造山运动。伴随着山呼海啸,堆积了不知多少亿年的岩石突然从海底隆起,泰山从此露出海面。

泰山位于华北平原东侧,绵亘于齐鲁之间。它突兀挺拔,壁立千仞,巉岩峥嵘,直插云端,被视为五岳独尊、国之魂魄。

对于泰山的雄伟高大,汉武帝刘彻曾赞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明太祖朱元璋则在御制《泰山高》中说:“岱山高兮,不知其几千万仞;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几千百里;影照东海兮,巍然而柱天。”

……

或许就在泰山形成的同时,它四周的根基以及纵横交错的丘陵沟壑,也相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地貌格局。如此一来,也就产生了汶水从东往西流淌的现象。有人根据《山海经》记载推断:泰山与汶水几乎是同时形成的。它们如同一对孪生姊妹,同生同活,相互打扮得花枝招展,格外引人注目;又犹如一对夫妻,一刚一柔,一唱一和,鸣奏出千古绝唱。如果说泰山是一位历史巨人,目睹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兴衰荣辱,那么汶水就是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人们从远古走来,辛勤耕耘、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

汶水亦称大汶河,它虽没有长江那么浩瀚,也没有黄河那么激荡,却有一年四季的温柔、奔放、丰腴和厚重。《诗经·齐风》中描述它:“汶水汤汤,行人彭彭,汶水滔滔,行人儦儦。”李白在此怀念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汶水,既是泰安人的母亲河,载浮载沉,滋养、润泽了齐鲁大地,又是一条人文水流,孕育了两岸的文明,催生了影响深远的孔孟思想,造就了一方物丰民富的新天地。

汶水,来自泰山峰顶及其周边诸水,是黄河东部末端最长的支流,也是泰安最长的河流。

(二)

奔流不息的汶水像一曲扣人心弦的乐章,不分昼夜,时刻演奏,而其序曲便是从大汶口以上的广阔水域开始的。这片水域由瀛汶、牟汶、石汶、泮汶和柴汶5条河流汇成,也叫“五汶会师”,而后蜿蜒西去。有人说,从南京到北京,大汶口在当中。大汶口是平坦的神奇宝地,也是闻名遐迩的历史古镇,这里的文化、商贸都很发达。

来到大汶口,除了看汶水,还应好好看一看大汶口遗址。这里平畴百里,阡陌相连,一派美好如画的风光。

1959年,兴修津浦铁路复线时,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新石器时代墓葬群。此事立刻引起了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极大兴趣和高度关注。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至4500多年前,泰山一带的先民就已经在这块河滨沃土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些文物是我们研究原始社会晚期母系和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重要实物资料。

大汶口墓葬群,已先后进行4次发掘。这里遗存丰富,器物精美,为考古和历史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瑰宝。人们将这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并称为三大文化系统。

从发掘的石器、陶器和骨器等遗物可以断定,在大汶口,先民拥有了长期定居的生活条件。当时先民同大自然作斗争,主要依靠用石料和骨料制作的各种工具。他们用石斧和石铲砍伐树木、清除杂草、开垦土地,用石刀和骨镰杀猪宰羊、收获谷物。

从随葬的大批日用品来看,大汶口文化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不是披头散发、赤身露体了。他们已制作出象牙梳子梳理头发,有的还佩戴装饰品,这反映了当时他们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汶口文化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创造精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今,当地政府建立健全大汶口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其永葆灿烂的古老文化之光。今年6月,国家文物部门公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

(三)

“五汶”在大汶口汇流后,汶水由多条河变为一条更加宽阔的河流,夏秋雨水丰沛时,河水呼啸而过,蔚为壮观。而到了冬春枯水季节,汶水则更换模样,河水由浑浊变得明澈,由飞速前行变为缓慢而流,像一位刚刚成熟的少女,带着一点羞涩,温柔可亲。那些成群结队的鱼儿、虾儿、蟹儿,一会儿顺水而下,一会儿又逆水而上,自由自在。此时看汶水西流,是一种特别有意味的享受。

从大汶口到戴村坝,是汶水的中游。这里除了说汶水长流外,最需详写细说的就是戴村坝。

明代迁都北京后,因南粮北运、人员交流的需要,重新疏浚大运河被提上日程。这个任务落在了工部尚书宋礼的肩上。他征调十几万民众,开始疏浚河道,还建了几个坝,可有一段水脊成了“拦路虎”。

如何把汶水引过水脊,使其顺畅地流到下游?宋礼四处奔走,寻求破解之道,直到遇上当地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白英从小与大运河、大汶河打交道,涉水行船经验丰富,熟稔周边山川河流。针对水脊难题,白英提出了“借水行舟,引汶济运”的治理方案。他协助宋礼勘察地形,绘制蓝图,精准把握周边和水系,决定在大汶河下游南城子附近地势高于水脊之处筑坝拦河,抬高水位,蓄积水量。明永乐九年(1411年),戴村坝建成。之后,他们又在大坝南侧开挖小汶河,作为引水通道。从此,戴村坝就像一颗心脏,源源不断地为大运河输送水流。

大汶河上,石坝横卧,积水成势,白浪成瀑。戴村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其设计之巧妙,造型之美观,实为罕见。它历经600多年的浪涛冲击,仍铁扣紧锁,岿然不动,令人赞叹。今年3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戴村坝入选。此外,戴村坝还是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点之一。

如今,随着水系改变,戴村坝已不再承担引汶济运的功能。大坝水域及周边已成为群众亲水、赏水、乐水的好去处。

(四)

汶水从戴村坝急流而下,直奔大清河,再进入东平湖。东平湖自然天成,钟灵毓秀,人文厚重,是我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滞蓄黄河洪水的大型水库。此外,这里还是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八百里梁山泊的唯一遗存水域。

从东逶迤西来的汶水,悠闲自得地流进东平湖。在这里,它将结束漫长的旅途,安顿下来,过一段“稳定生活”。若蓄水量超标,便可提闸让湖水汇流黄河,继而再汹涌澎湃地流入大海。

汶水,不仅流出了文化,流出了文明,流出了众多遗址、古迹,流出了广袤大地的粮果飘香,还流出了无数美丽感人的故事。这里选写几个,供读者品味。

你知道“有口皆碑、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吗?他就出生在汶水河畔。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版本很多。以其去庙中避雨时,“正好有一年轻美貌的女子也在。因下雨天冷,女子请求同坐取暖,他拒绝并解开外衣将其紧裹,一夜未动邪念”为多。这是说他为人道德高尚、品质优良。柳下惠是鲁国大夫,长孔子百余岁。他以礼智著称,被尊为“和圣”。柳下惠墓位于今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

汶水之滨的汶阳田,春秋时期属于鲁国。因它是鲁国的膏腴之地,又距齐国边境仅有几十里地。齐国曾发兵进鲁,争夺过这块沃土。后来齐桓公又发兵渡过汶水,将鲁国的汶阳田尽夺而取之。公元前681年,鲁庄公参加了齐桓公举行的会盟。盟约签订之后,鲁庄公的护卫大将曹沫突然提着宝剑抢上前去拦住了齐桓公,说:“君以济弱扶倾为会,独不为敝邑念乎?”此时齐桓公的首席谋士管仲急问:“然则大夫何求?”曹沫道:“齐恃强欺弱,夺我汶阳之田,今日请还,吾君乃就歃耳。”事后,齐桓公果将汶阳田尽数交割还鲁。

东平湖畔的父子状元,至今被传为佳话。他们即宋代的梁颢、梁固父子。梁颢于宋雍熙二年(985年)进京科考中选。殿试结束,太宗召见梁颢,询问了他的门第出身,钦定为第一名。他是北宋开国以来第20名状元。这年,梁颢只有22岁。不承想,后来梁颢出任代理开封知府后仅数月便暴病身亡,年仅42岁。梁颢的长子梁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京赶考,在宋真宗亲自主持的殿试中名获第一,被授予密州监城之职,后调京任著作佐郎,负责史馆工作。32岁那年,梁固因病去世。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兖州太守金一凤奉旨修建一座高8.5米、宽10米的盖顶青石斗拱牌楼式“父子状元”坊,立于今东平县州城街道,两边石柱上还刻有一副很有教育意义的楹联:

是父是子同作状元千载少

为忠为孝流传历代一门多

你听说过无盐娘娘的故事吗?无盐娘娘出生在汶水北岸的无盐村,是春秋战国时期人,名叫钟离春。她相貌虽有些丑陋,但才华出众,不畏官场,不惧国君。她只身一人风风火火地跑到齐国,面对齐宣王,直言相劝:停建宫,远小人,戒女色,修国政。齐宣王听后大喜而从之,使齐国大振,并封钟离春为后。后来,村里人都尊称她为无盐娘娘。这个故事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一直传到今天。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汶水岸边的罗庄人。相传,明初《三国演义》问世之后,引起朝野震动。明太祖朱元璋斥作者大逆不道,罗氏家族面临满门抄斩,不得不离开祖籍,远走他乡。所以,现在的罗庄人,无一罗姓。明太祖的一句话竟把《三国演义》扼杀,幸好后来在众多文人、学者努力下,《三国演义》才重见天日,大放光彩。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