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文洁 刘小东
你聆听过,泰山泥哨吹奏的美妙音乐吗?你能想象,将陶鬶当作水壶给花浇水吗?你试过,与朋友把酒言欢时用大汶口文化兽形壶来盛酒吗?在泰汶古陶张氏洇窑制陶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曹传开手中,大汶口陶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曹传开以大汶口陶土为材,以泰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为魂,“打破”了博物馆中冰冷的展示柜,让历史走进千家万户。当指尖轻抚过这些器物时,我们不仅是在近距离触摸器物的肌理,更是在感受历史的脉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7月初,正值盛夏时节。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浇灭了连日来的暑热。走进泰山淞棠陶坊,一侧的展示架上,大汶口文化图腾“日火山”、陶鬶、石敢当等极具泰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特色元素的陶器有序陈列。曹传开沉静地端坐在工作台前,手持雕塑刀,细致地雕琢着手中的陶坯。一压一削一抹间,兽形壶眼睛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
“我现在做的是塑形,随后经过打磨、抛光、烧制等工序,这款兽形壶陶器作品才算制作完成,通过我们的工艺尽量达到文物的一比一复刻。”曹传开介绍,手里的活一刻也没停下。
曹传开口中的烧制技艺,正是源自泰山脚下大汶河流域的泰汶古陶——洇窑制陶技艺。该技艺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手法。“我自幼受家里长辈熏陶,喜欢陶艺。1992年,进入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系统专业地学习制陶工艺后,我对这一技艺的喜爱更是一发不可收。如此算来,从事泰汶古陶工作一晃已经有30余年了。”曹传开感慨。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