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明荟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提速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提质,农村闲置宅基地及农房数量不断增加。泰前街道通过构建“权利流转+集体主导+发展提升”机制,赋能集体经济组织,形成“集体收回—统一确权—多元经营”的格局。目前,泰前街道上峪、下梨园、黄山头等村集体共收回闲置农房198宗,稳步推进农村闲置农房盘活工作,全力打造“北部山区古韵新经济带”,实现村集体经济多元、高效发展。
“三维闭环”巧盘活
坚持集体主导,泰前街道坚持集体经济组织主导,盘活宅基地使用权,赋活房产经营权,通过“协商置换、入股分红、服务托管、确权颁证”的方式,整合闲置房屋用于集体经营村庄建设。同时,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聚集和动员内外资源的天然优势,整合村内自然生态、农耕文化、红色教育等资源,引入外部资金、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充分释放闲置宅基地价值潜能。遵循自愿原则,该街道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组建由各村“两委”成员、街道工作人员、老干部、乡贤组成的工作专班,实施专班上门“开一次恳谈会、算一笔经济账、看一份规划图、签一份协议书”工作法,广泛宣传确权工作,坚持自主原则收回闲置土地。公开确权流程,该街道制定《泰前街道闲置宅基地退出办法》,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依法依规收回宅基地;联合专业机构丈量土地,引入公证机构对土地收回过程见证存档,确保公平公正。
三措并举搭平台
高位精准规划,泰前街道对回收地块统一规划,引入专业运营公司打造“雅观泰山”高质量文旅品牌,开发泰山文化研学、采摘等12种业态,将198处回收宅基地改造为民宿、特色咖啡厅、农家餐饮等。完善基础设施,该街道实施通路、通水、通电、平整土地的“三通一平”及改造农村危房、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的“一改三清”等举措,切实优化北部山区环境,推动北部山区达到“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的新时代乡村建设标准。构建联营机制,该街道创新“村集体+农户”联营机制,采取“村民入股分红、村集体实际运营”的方式,保障村民精准受益。同时,提供项目落地“售后”服务,对改造后的项目推行“大物业”服务管理模式,统一为村民提供安保、物业、保洁等就业岗位,让村民充分享受村集体发展带来的红利。
三种业态促振兴
生态休闲集群,泰前街道坚持“生态+文旅”发展主线,依托北部山区“依山傍水”的区位优势,利用收回空间打造“大红石榴观光园”“曳尾园生态果蔬采摘园”“山水露营基地”等经营项目,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研学教育集群,该街道立足上峪村百年古村风貌,新建鹁鸽崖民俗度假区,打造沉浸式民俗体验基地;联动红色资源建设研学中心、开发摩崖石刻徒步路线,为驻地中小学及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实现集中连片发展。民宿产业集群,该街道一体推进北部山区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深挖庭院经济潜力,合理开发泰山观光道环山路以北、红门路以东、天烛峰路以西区域(覆盖白马石、水牛埠、上峪村、黄山头等6个行政村、面积4.2平方公里)闲置院落资源,建成麓垚山居、泰山静舍等民宿园,年营业收入超3000万元。官岭民宿、利乐和喜苑民宿荣获全国乙级旅游民宿称号。
泰前街道将继续深化宅基地确权改革,探索跨村流转、片区开发等新模式,推动“以宅兴产、以产促富”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