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9日讯(记者 池彦明)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肉蛋奶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记者从市畜牧兽医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了解到,今年以来,全市畜牧兽医系统紧紧围绕做大做强高端畜牧主线,在稳定生产、数智赋能、链条延伸、安全监管、疫病防控、绿色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
稳定畜禽生产,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稳定生猪生产,我市确定63家省级以上生猪调控场,对540家生猪规模场每月跟踪调度,推动能繁母猪存栏量恢复至产能调控绿色区域。5月份全市能繁母猪存栏7.38万头,生猪规模场保有量540家。在推进畜禽种业提升方面,我市推进A2奶牛选育和产业化开发,支持金兰乳业承担优质高产长寿特色奶牛种群选育与应用项目,推动奶业创新发展。深入挖掘本地资源,泰安同成牧业被授予国家小尾寒羊保种场;鲁中红山羊新遗传资源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指导2家养殖场顺利通过一级种畜禽场验收,推荐1家企业入选省级畜禽良种扩繁推广场,涵盖原种场、一级、二级种畜禽场和扩繁场的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加快特色畜牧业发展,继续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支持梅花鹿养殖和鹿产品加工,新建2家梅花鹿规模养殖场,梅花鹿总存栏超过1000头。
聚焦转型升级,拓展增值增效空间。我市持续做强肉鸭产业,全力抓好肉鸭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项目,肉鸭产业科技小院、天信父母代种鸭养殖繁育、正和肉鸭良种繁育一体化示范基地改造、天普阳光父母代种鸭养殖繁育基地技改等项目建设完成。推进肉鸭养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中国肉鸭产业·泰安指数正式发布,中国肉鸭产业网上线运行;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