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高温来袭 小心热射病
盘活林地资源 培育“绿色银行”
科学除虫 守护绿荫
文旅融合点亮城市夜经济
为企业群众算好“经济账”
快乐过暑假 安全不“放假”
巧变“包袱”为“共富”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5年7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温来袭 小心热射病

 

□记者 徐文莉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山东开启高温模式。近期,我市各医院热射病患者明显增多,部分患者入院时体温高于40℃并伴有意识障碍。7月7日,一名40岁男性在打完乒乓球后突发心梗,一名无基础疾病的39岁男性突然出现意识模糊……伴随高温天气,很多患者出现健康问题,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

暑气逼人热射病频发

需提高警惕

持续高温天气导致热射病患者激增。据了解,我市多家医院日均收治热射病患者超过20例。这些患者普遍呈现三大典型症状:入院时体温超过40℃,出现明显意识障碍,伴随多器官功能快速衰竭。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国家级急救教育专家、主任医师史继学介绍:“稳定的体温是人体机能正常运作的基础,外界环境温度过高,人体散热会受到影响,身体温度会快速升高,从而造成平衡紊乱,这就是中暑。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

“上周日夜间,我们一夜接诊23位热射病患者,根据各县(市、区)医院反馈,多家医院中度中暑以上患者激增。”史继学说,该院接诊的热射病患者以老年人为主,7月6日夜间接诊的23个患者中,90岁以上老年人3人,80岁以上老年人14人,其余是六七十岁合并基础病的患者。

据了解,当人体核心温度突破40.5℃时,各器官会陷入功能停摆的危机,高温还可能导致肝肾功能障碍、全身性休克等症状。老年人身体弱、机体含水量低、基础疾病多,是热射病高发群体。高温环境下,由于人体大量排汗、血液向皮肤汇集,造成心脏、脑等部位血液减少,所以高温天气心梗、脑梗发病率会有所升高。

老年人“身体热而不自知”

慢性疾病削弱耐热能力

为什么高温对老年人如此危险?史继学介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显著下降,温度感知阈值升高,可能处于“身体热而不自知”的状态,这使得他们往往错过最佳防护时机。更令人担忧的是,约80%的老年中暑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前并不感到口渴,这种隐匿性脱水往往导致病情被严重忽视。临床上常见老年患者在家中持续数日意识模糊后才被送医,此时往往已出现严重脱水,救治难度显著增加。

此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会进一步削弱老年人的耐热能力,加重风险。史继学介绍,高温高湿天气下,降压药可能增强利尿剂的脱水作用,因此,建议患者每日监测血压2次,根据血压波动调整用药时间(如将利尿剂改在早晨服用)。患者服用降糖药后,出汗过多可能导致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糖果,运动前血糖低于5.6mmol/L时需加餐。抗抑郁药、抗组胺药等精神类药物可能影响体温调节,服用此类药物的老年人需特别注意防暑。服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老年人,高温下可能出现药物热反应,若体温超过38℃且持续不退,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酷暑当前,医生提醒广大市民正确使用防暑药物:藿香正气水酒精含量为40%至50%,不建议驾车或操作机械者服用,高血压患者同样需谨慎服用;十滴水含樟脑等成分,孕妇及有胃溃疡史者禁用;清凉油可涂抹于太阳穴、人中,但避免接触眼睛和黏膜。

中暑有三级预警

出现异常情况要就医

史继学介绍,中暑有三级预警,其中先兆中暑时会出现头晕、乏力、多汗等症状,此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饮用含盐饮料,解开衣物散热。轻度中暑时体温超过38℃,伴有恶心、呕吐,可进行温水擦浴(水温32至34℃),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重度中暑时会出现意识模糊、抽搐、高热(体温≥40℃),这是热射病的典型表现,死亡率超过50%,发现此类患者,周围人员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等待过程中持续为患者进行物理降温,可用冰袋冷敷头部、颈部,同时让患者保持侧卧,防止呕吐窒息。

医生提醒广大市民,高温天气下,需注意常见的降温误区,比如喝冰水可能引发胃肠痉挛,建议饮用20至25℃的温水;连续大量饮用含糖饮料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建议选择低糖或无糖饮品;用酒精擦浴可能引起酒精中毒,尤其不适合老年群体。

防护措施要科学

避热与干预并重

预防热射病,远不是一句“少出门”那么简单,还应做到合理调整生活方式、主动补充水分、加强营养、对高风险人群针对性照护等。

空调是最有效的防暑工具。医生建议市民将温度设定在26至28℃,室内外温差控制在7℃以内;每2小时开窗通风15分钟,避免空气污浊。没有空调的家庭可采用“风扇+冰块”组合,在风扇前放置装满冰块的水盆,可使局部温度降低5至8℃;同时,使用遮阳帘等物理手段,可有效阻挡阳光直射,降低室温3至5℃。

医生特别提醒,高温高湿环境下,汗液蒸发受阻,中暑风险会增加3倍以上。因此,室内湿度过高时,可使用除湿机或在角落放置石灰、木炭降低室内湿度。

天气炎热,医生建议市民主动饮水,即使不口渴也要定时补充水分,推荐每日饮水量为1500至2000mL,分6至8次饮用,饮水时应小口慢咽,避免快速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单纯饮水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建议交替饮用淡盐水(500mL水+1g盐)、运动饮料(含糖量低于5%、含钠钾、每次饮用不超过200mL)、黄瓜汁、西瓜汁等饮品。

市民尤其老年人活动要避开高温时间,每天10至16时紫外线强度达到峰值,此时段应避免外出。如需外出,可选择6至8时或18至20时。据了解,老年人在户外每增加10分钟,中暑风险上升15%左右。必须外出的老年人(如采购、就医),可随身携带遮阳伞和便携式小风扇,避免站立过久,必要时使用降温贴降温。

高温天气下,建议市民尤其老年人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单次时长不超过30分钟,运动前后需进行10分钟热身和拉伸,运动中每15分钟补水50至100mL。一旦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转移至阴凉处,解开衣领并喷洒凉水降温。

对于独居老人,医生建议家人每日早、中、晚进行3次电话询问,建议社区志愿者定时上门探访,为其安装紧急呼叫装置,并在显眼处张贴应急联系卡,注明基础疾病、常用药物和紧急联系人信息。

高温天气对老年人来说是一场严峻的生存挑战,医生呼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子女多一分关心,社区多一分责任,社会多一分支持,携手为老年人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暑屏障,守护他们的生命健康。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