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建 杨丽宁/文 蔡云飞/图
老旧的面包车行驶在颠簸的村道上,那只磨损的旧水杯在途中叮当作响。这是蒋相淼义务下乡送教的第6个年头。6年来,他紧握方向盘,一次次奔赴那场风雨无阻的约定——为脊柱弯曲、困于斗室的孩子送去知识的光亮。
“只要孩子还想学,我就不能缺席”
今年52岁的蒋相淼是岱岳区良庄镇第二中学的副校长,也是一名有着34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过去几年,他同时肩负双重角色:在良庄镇第二中学站好三尺讲台,当好人民教师;坚持下乡送教,投身志愿服务。
近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给孩子们上课。蒋相淼身材挺拔,偏黑的脸上带着常年奔波、风吹日晒之痕。讲台上,他手捧课本,正为学生朗读课文,语速或急或缓,语调或高或低,声音里透着一股力量。
此时,在距离学校约9公里远的一个村子里,宏宏(化名)正坐在家里的床上,用纤细的手臂艰难地翻看着一本《中国古代寓言》。他的身体两侧摞着枕头作为支撑,脚底垫着一个小木箱。虽无法来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但他同样能听到蒋老师的课。
“下课……”蒋相淼放下语文课本,拿上早已准备好的书本资料,开着他那辆车身泛着铁锈的面包车,去上另一节课。这堂课,不在学校里,而是在宏宏住的农家小院里。
“知道你今天来,他这一上午都盼着呢。”宏宏的妈妈说,他平时几乎不出门,性格有些内向,唯有蒋相淼和志愿者上门送教时,他的话才会比平日多一些。
师生互致问候后,检查作业、讲解、问答随即开始。这间陈设简朴却干净整洁的屋子,转眼成了一方课堂。宏宏翻开书本,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读故事。蒋相淼坐在一旁专注倾听,偶尔轻声纠正发音,目光里满是鼓励。
蒋相淼与宏宏的师生缘始于2019年秋。“开学后,班级花名册上有宏宏的名字,他却迟迟没来报到,我们决定到他家里看看。”蒋相淼回忆。到宏宏家一看,姐弟俩都弯着身子坐在床上,无法自主行动。“我从教30多年,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蒋相淼说,他和孩子的母亲简单交谈后得知,宏宏和他姐姐倩倩(化名)都因脊柱发育不良无法正常上学,家长想让孩子多学点知识,孩子自己也有这个意愿。
倩倩的基础稍好一些,能认识基本的汉字,宏宏则连拼音都不会拼读。“只要孩子还想学,我就不能缺席,俩孩子一块儿教。”蒋老师朴素而笃定的承诺,成为漫长送教路的起点。
“准备上课,可孩子家里连块小黑板都没有。”蒋相淼自费从网上买了一个带轮子、方便移动的写字板,用面包车拉到宏宏家,每次上课就在这块写字板上板书,方便俩孩子学习。
学拼音、学汉字、读文章、讲故事、练习普通话,成了主要教学内容。最初上课时,两个孩子的进步并不明显,他们沉默寡言,极少主动与老师交流。下乡送课迟迟不见效果,但蒋相淼选择了坚守。这份坚持终于在时光中孕育出转机。大约一年后,秋意渐浓时,蒋相淼像往常一样到宏宏家上课。“一进家门我就看见书桌上放着一盆盛开的金菊,花朵金灿灿地绽放着,映亮整个房间。”那一刻,他的心悸动了。孩子虽言语不多,但这无声的举动,让蒋相淼感受到孩子们有了直面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转眼到了2023年7月份,宏宏这一级的学生迎来了初中毕业。蒋相淼也曾想过,或许该让这段送教之路画上句号了。“就在犹豫不决时,我想起宏宏每当在病痛缠身难以坚持、学习遇到困难时常说的那句话‘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生活就还不是最糟’。下乡送教不只是教孩子识字、读课文,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驱散生命角落的阴霾。”蒋相淼说,这已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场以坚韧回应坚韧的跋涉,下乡送教不能停,要继续走下去。
每周两次、每次两个小时。这条送教路,蒋相淼一走就是6年。6年里,蒋相淼的行程超过了3000公里,用时超过600小时。通过坚持学习,宏宏掌握了上百个成语寓言故事,倩倩的普通话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宏宏注册了微信账号,起名‘可乐’,”蒋相淼说,“从中我能感受到他积极乐观的心态。孩子们的点滴变化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借助微信,宏宏通过网络和朋友聊天,把自己朗读的文章发到群里,蒋老师给他线上指导,交流心得。
从最初的沉默到书桌上那盆照亮心底的金菊,从一字一句坚持学习到“可乐”微信名里展现出的乐观……6年下乡送教,早已超越了知识的传递,它是生命的重启。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