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3日讯(记者 张芮)2日,山东省第九期田野考古技术培训班结业仪式在泰安大汶口举办。本次培训历经两个多月的学习与实践,完成了既定培训目标,也在传承与创新中为山东考古事业培育了新生力量。
大汶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次田野考古技术培训班的教学地点为大汶口遗址,位于岱岳区大汶口镇卫驾庄村、山西街村和宁阳县磁窑镇堡头村之间,地跨汶河两岸。
在发掘现场,学员挥洒汗水;在整理室内,学员凝神专注。从理论课堂到田野实操,从传统考古技能到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这段浸透着泥土气息的田野技能历练之旅,让学员对“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深刻体悟。
把田野作为立身之本,将手铲视作叩问之钥,让遗迹遗物“开口说话”。培训班面向全省选拔了14名年轻业务骨干,课堂讲授、田野实践、室内整理同步开展。培训内容包括田野考古技术、数字化考古、科技考古、文物库房管理等,通过“田野发掘—资料整理—报告编写”全流程锻炼、大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提高学员的田野实践水平,帮助他们理解聚落考古理念在田野工作中的应用,拓宽学术视野。
考古工作连接历史、服务当下、启迪未来。培训期间还邀请省内外专家针对聚落考古方法理念,考古测绘、三维建模、考古绘图等田野实操技术,体质人类学、动物考古等多学科考古研究、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等方面进行授课,并就考古发掘全流程管理、大遗址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开展讲座。此外,学员组织策划开展了“探秘大汶口·焕活齐鲁文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公众考古体验活动,收获良好效果。
今年,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基于有效保护、科学展示、合理利用考古文化遗产的宗旨,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从规划蓝图到各项目逐一落地,公园内建设了遗址博物馆、主题广场、核心遗址区、滨河景观带、北岸生活场景展示、聚落复原区、考古工作站等场域,力求为古老文明搭建走向现代的舞台。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波表示,跻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大汶口,必将更好发挥解码中华文明基因考古重器的作用,希望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充分借助刚成立的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发挥首任秘书长单位作用,在省内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提高考古遗址保护管理水平,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文旅新地标,吸引更多游客“触摸”历史,感受文化魅力,让齐鲁大地的文化遗产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